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理论论文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解析及当代价值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3-15页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理论概述第17-26页
    2.1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提出的历史背景第17-18页
    2.2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理论来源第18-21页
    2.3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第21-24页
        2.3.1 人的个体化进程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第21-22页
        2.3.2 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表现形式第22-24页
    2.4 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解决方法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与马克思的自由观第26-34页
    3.1 马克思的自由观第26-29页
        3.1.1 何谓自由第26-27页
        3.1.2 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自由第27-28页
        3.1.3 马克思自由观的终极目标第28-29页
    3.2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借鉴第29-31页
        3.2.1 对马克思自由观基本思想的借鉴第29-30页
        3.2.2 对马克思自由观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维度的借鉴第30页
        3.2.3 对马克思自由观辩证研究方法的借鉴第30-31页
        3.2.4 对马克思自由观实践精神的借鉴第31页
    3.3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局限性第31-33页
        3.3.1 夸大了人本身的心理作用第31-32页
        3.3.2 忽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的真正根源第32-33页
        3.3.3 内在地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第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理论的当代价值第34-45页
    4.1 现阶段我国国民“逃避自由”的社会心理表现第34-36页
        4.1.1 权威主义的表现第34-35页
        4.1.2 破坏欲的表现第35-36页
        4.1.3 顺世随俗的表现第36页
    4.2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启示第36-40页
        4.2.1 双重自由观为人们指明追求自由的新路第37-38页
        4.2.2 加深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民生问题的理解第38页
        4.2.3 自由与自发性活动理论的积极意义第38-40页
    4.3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现实意义第40-44页
        4.3.1 超越并扬弃消极自由第40-41页
        4.3.2 获取真正的积极自由第41-42页
        4.3.3 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参与意识第42-43页
        4.3.4 有利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第43-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发展及当代中国农民历史命运
下一篇: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