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13-25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本质 | 第13-14页 |
| 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 第13页 |
| 二、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 第13-14页 |
| 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 第14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 | 第14-21页 |
| 一、 交往推动生产的发展 | 第14-17页 |
| 二、 交往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 第17-19页 |
| 三、 交往推动个人的发展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21-25页 |
| 一、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 第21-23页 |
| 二、 从教条主义到生活世界 | 第23页 |
| 三、 从“霸权主义”到平等对话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本质 | 第25-30页 |
| 第一节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5-26页 |
| 一、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 第25页 |
| 二、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 第25-26页 |
| 三、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 第26页 |
| 第二节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 第26-27页 |
| 一、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 第26-27页 |
| 二、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 第27页 |
| 第三节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7-30页 |
| 一、 走向双向路径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28页 |
| 二、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转变 | 第28-29页 |
| 三、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 第30-43页 |
| 第一节 掌握大学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 第30-32页 |
| 一、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把握大学生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2-35页 |
| 一、 民主平等原则 | 第32-33页 |
| 二、 重视实践原则 | 第33-34页 |
|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改变大学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 第35-43页 |
| 一、 改变过去旧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 第36页 |
| 二、 逐步接受新型的对话沟通式教育 | 第36-37页 |
| 三、 运用新的西方管理理论——以情理为依据、和谐互动 | 第37-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注释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