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 植物茎秆理化特性与其机械强度关系 | 第14-23页 |
1.1 植物茎秆形态结构与其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 植物茎秆化学成分与其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15-23页 |
1.2.1 细胞壁主要成分 | 第15-20页 |
1.2.2 其他化学成分 | 第20-23页 |
2 植物茎秆机械强度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3-26页 |
2.1 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及调控 | 第23页 |
2.2 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及调控 | 第23-25页 |
2.3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 | 第25-26页 |
3 芍药花茎的生长发育及调控研究 | 第26-2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芍药花茎生长形态指标与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28-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1.2 方法 | 第28-29页 |
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1.2.2 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29页 |
1.2.3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1 芍药品种花茎机械强度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2.2 不同花茎机械强度类型芍药品种生长指标的差异 | 第31-35页 |
2.2.1 株高 | 第31页 |
2.2.2 茎粗 | 第31-32页 |
2.2.3 茎重 | 第32页 |
2.2.4 花重 | 第32页 |
2.2.5 芍药各生长指标与不同类型芍药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32-35页 |
2.3 变异系数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3.1 芍药品种花茎机械强度的差异 | 第36页 |
3.2 芍药各生长指标对花茎机械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不同机械强度类芍药花茎形态特征变异系数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芍药花茎矿质元素含量与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38-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1.2.1 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38-39页 |
1.2.2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2.1 不同花茎机械强度类型芍药品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第39-46页 |
2.1.1 大量元素 | 第39-40页 |
2.1.2 微量元素 | 第40-41页 |
2.1.3 芍药各矿质元素含量与芍药花茎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41-46页 |
2.2 变异系数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3.1 芍药花茎机械强度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 | 第47-48页 |
3.2 不同机械强度类芍药花茎矿质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分析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芍药花茎细胞壁化学成分与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49-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1.2 花茎粗度及重量的测定 | 第50页 |
1.3 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50页 |
1.4 芍药花茎细胞壁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1.4.1 细胞壁物质制备 | 第50页 |
1.4.2 原果胶和水溶性果胶含量测定 | 第50页 |
1.4.3 纤维素的提取及测定 | 第50-51页 |
1.4.4 木质素的提取及测定 | 第51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2.1 三个芍药品种花茎发育过程中机械强度的变化比较 | 第51-53页 |
2.2 三个芍药品种花茎发育过程中其生长指标的变化比较 | 第53-56页 |
2.2.1 株高 | 第53页 |
2.2.2 茎粗 | 第53-54页 |
2.2.3 茎重 | 第54-56页 |
2.3 芍药花茎发育过程中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56-61页 |
2.3.1 纤维素 | 第56-57页 |
2.3.2 木质素 | 第57-59页 |
2.3.3 果胶 | 第59-61页 |
2.4 影响芍药花茎机械强度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61-64页 |
3 讨论 | 第64-67页 |
3.1 芍药花茎发育过程中机械强度与其生长指标的关系 | 第64-65页 |
3.2 芍药花茎发育过程中机械强度与其细胞壁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芍药花茎蛋白表达差异与机械强度的关系 | 第67-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1.2 机械强度测定 | 第67页 |
1.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68-72页 |
1.4.1 总蛋白提取 | 第68页 |
1.4.2 蛋白质定量测定 | 第68-69页 |
1.4.3 银染 | 第69页 |
1.4.4 可溶性蛋白质的双向电泳 | 第69-70页 |
1.4.5 凝胶的扫描与分析 | 第70页 |
1.4.6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 | 第70-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1页 |
2.1 芍药花茎机械强度差异 | 第72页 |
2.2 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 第72-74页 |
2.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 第74-79页 |
2.3.1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结果 | 第74-78页 |
2.3.2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类 | 第78页 |
2.3.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细胞内定位 | 第78-79页 |
2.4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鉴定及丰度变化分析 | 第79-81页 |
2.4.1 糖类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79-80页 |
2.4.2 蛋白质合成、代谢和加工修饰蛋白 | 第80-81页 |
2.4.3 信号转导与防御应激反应相关蛋白 | 第81页 |
2.4.4 其他蛋白 | 第81页 |
3 讨论 | 第81-85页 |
3.1 糖类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 | 第81-82页 |
3.2 蛋白质合成、代谢和加工修饰蛋白的差异表达 | 第82-83页 |
3.3 信号转导与防御应激反应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 | 第83-84页 |
3.4 其他蛋白的差异表达 | 第84-85页 |
第六章 喷钙对芍药花茎机械强度的影响 | 第85-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5-86页 |
1.2.1 芍药花茎品质的测定 | 第85-86页 |
1.2.2 芍药花茎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86页 |
1.2.3 芍药花茎细胞壁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第86页 |
1.2.4 芍药光合特性测定 | 第86页 |
1.2.5 光合-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8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2.1 喷钙对芍药花茎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86-90页 |
2.1.1 喷钙对芍药花茎外在品质的影响 | 第86-87页 |
2.1.2 喷钙对芍药花茎中钙含量的影响 | 第87页 |
2.1.3 喷钙对芍药花茎内在细胞壁成分的影响 | 第87-89页 |
2.1.4 相关分析 | 第89-90页 |
2.2 喷钙对芍药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0-92页 |
2.2.1 喷钙对芍药叶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 | 第90页 |
2.2.2 喷钙对芍药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90-92页 |
2.2.3 喷钙对芍药叶片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92页 |
3 讨论 | 第92-95页 |
3.1 喷钙对芍药花茎外在品质的影响 | 第92-94页 |
3.2 喷钙对芍药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全文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22页 |
附图 | 第122-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