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1.3.1 理论基础:搜寻匹配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应用 | 第17-21页 |
1.3.2 微观特征:住房市场各交易主体的搜寻匹配行为 | 第21-25页 |
1.3.3 宏观表现:搜寻匹配行为对住房市场交易结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4 政策评价:以交易主体为对象的住房干预政策效果 | 第26-27页 |
1.3.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7-2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第2章 住房市场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1-49页 |
2.1 搜寻匹配行为的形成:住房商品特征与市场交易环境 | 第32-34页 |
2.1.1 由住房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搜寻行为 | 第32-33页 |
2.1.2 由市场交易摩擦性引起的匹配行为 | 第33-34页 |
2.2 住房市场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的特点分析 | 第34-42页 |
2.2.1 购房人的搜寻匹配行为 | 第34-37页 |
2.2.2 售房人的搜寻匹配行为 | 第37-39页 |
2.2.3 经纪人的搜寻匹配行为 | 第39-42页 |
2.3 搜寻匹配行为对住房市场交易结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2.3.1 流动性与房价的超常波动 | 第42-43页 |
2.3.2 房价与成交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43-44页 |
2.4 以交易主体为对象的住房干预政策效果评价 | 第44-48页 |
2.4.1 限价政策对社会福利的作用 | 第45-46页 |
2.4.2 限购政策对社会福利的作用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中国住房市场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第49-68页 |
3.1 中国住房市场环境与经纪机制 | 第50-52页 |
3.1.1 市场环境:信息搜寻渠道 | 第50-51页 |
3.1.2 经纪机制:居间服务形式 | 第51-52页 |
3.2 中国住房市场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的假设 | 第52-55页 |
3.2.1 住房信息分布 | 第52页 |
3.2.2 搜寻成本构成 | 第52-53页 |
3.2.3 搜寻收益形成 | 第53页 |
3.2.4 匹配方程形式 | 第53-55页 |
3.3 中国住房市场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的建模 | 第55-58页 |
3.3.1 无居间经纪人参与条件下 | 第55-57页 |
3.3.2 有居间经纪人参与条件下 | 第57-58页 |
3.4 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的数值模拟:以北京市为例 | 第58-66页 |
3.4.1 参数初始化设定 | 第58-59页 |
3.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3.4.3 敏感性分析:交易主体搜寻匹配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60-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基于交易主体行为的中国住房市场宏观演化过程仿真 | 第68-91页 |
4.1 多主体仿真及其在住房市场中的应用 | 第69-72页 |
4.1.1 多主体仿真的介绍 | 第69-70页 |
4.1.2 多主体仿真在住房市场中的应用 | 第70-72页 |
4.2 中国住房市场交易主体属性及其行为函数的建模 | 第72-77页 |
4.2.1 住房市场交易主体行为的描述分析 | 第72-73页 |
4.2.2 交易主体属性的设定 | 第73-74页 |
4.2.3 购房人角度的主体行为函数 | 第74-75页 |
4.2.4 售房人角度的主体行为函数 | 第75-77页 |
4.3 中国住房市场宏观演化过程的 NetLogo 仿真:以北京市为例 | 第77-90页 |
4.3.1 参数初始化设定 | 第81-83页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4.3.3 敏感性分析:考虑不同的新房供应和搜寻强度条件 | 第88-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以交易主体为对象的中国住房市场干预政策评价 | 第91-110页 |
5.1 中国政府住房干预政策的发展 | 第92-95页 |
5.2 以交易主体为对象的住房市场干预政策建模 | 第95-98页 |
5.2.1 住房市场环境及住房干预政策的基本假设 | 第95页 |
5.2.2 家庭与住房的价值方程 | 第95-97页 |
5.2.3 住房市场的匹配过程与家庭数量变化 | 第97-98页 |
5.3 以交易主体为对象的住房干预政策仿真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 第98-108页 |
5.3.1 参数初始化设定 | 第98-99页 |
5.3.2 市场稳态均衡解 | 第99-100页 |
5.3.3 住房干预政策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0-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6页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0-113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6.1.2 政策建议 | 第112-11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6.3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附录A 住房市场多主体仿真的 NetLogo 程序代码 | 第125-142页 |
附录B 住房干预政策评价的 Dynare 程序代码 | 第142-1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