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年刻暗能量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宇宙学历史与发展 | 第9-12页 |
1.2 宇宙的加速膨胀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宇宙学基础与暗能量模型 | 第15-29页 |
2.1 宇宙学基础 | 第15-19页 |
2.2 宇宙学常数模型 | 第19-21页 |
2.3 相互作用暗能量模型 | 第21-22页 |
2.4 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22-24页 |
2.4.1 全息原理 | 第22-24页 |
2.4.2 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24页 |
2.5 年刻暗能量模型 | 第24-29页 |
第三章 暗能量的观测证据 | 第29-37页 |
3.1 Ia型超新星 | 第29-31页 |
3.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第31-34页 |
3.2.1 WMAP9数据的使用 | 第32-33页 |
3.2.2 Planck数据的使用 | 第33-34页 |
3.3 重子声学振荡 | 第34-35页 |
3.4 哈勃常数的测量 | 第35页 |
3.5 观测数据的联合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相互作用年刻暗能量模型 | 第37-63页 |
4.1 相互作用年刻暗能量模型 | 第37-41页 |
4.2 比较方法 | 第41-42页 |
4.3 拟合结果 | 第42-55页 |
4.3.1 宇宙学常数模型 | 第42-43页 |
4.3.2 年刻暗能量模型 | 第43-46页 |
4.3.3 含有相互作用的年刻暗能量模型 | 第46-48页 |
4.3.4 INADE1模型 | 第48-50页 |
4.3.5 INADE2模型 | 第50-53页 |
4.3.6 INADE3模型 | 第53-55页 |
4.4 相互作用暗能量小结 | 第55页 |
4.5 和其他重要探究的对比 | 第55-63页 |
4.5.1 数据选取 | 第56-58页 |
4.5.2 数据处理 | 第58-61页 |
4.5.3 相互作用模型的构建 | 第61页 |
4.5.4 对比与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