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民间文学论文

“白蛇传”的跨媒介改写--以七十年代以降的港台地区改编作品为对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6-9页
第一章 “白蛇传”的改编众相第9-19页
    一、青蛇启蒙版白蛇传——林怀民舞剧《白蛇传》(1975)第9-11页
    二、精神分析版白蛇传——刘以鬯小说《蛇》(1978)第11页
    三、宗教关怀版白蛇传——李乔小说《情天无恨》(1983)第11-12页
    四、四角纠缠版白蛇传——李碧华小说《青蛇》(1986)第12-14页
    五、许仙反串版白蛇传——夏祖辉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1992)第14-15页
    六、法海无能版白蛇传——徐克电影《青蛇》(1993)第15页
    七、同男同女版白蛇传——田启元话剧《白水》(1993)、《水幽》(1995)第15-16页
    八、魔幻大片版白蛇传——程小东《白蛇传说》(2011)第16-19页
第二章 “白蛇传热”的文化性考察第19-30页
    第一节 故事内在的阐释空间第19-21页
    第二节 创作者的主体动因第21-26页
    第三节 宏观环境的外部催生第26-30页
        一、台湾:横的移植,回归现实,乡土情深,民族觉醒第26-28页
        二、香港:横的移植,纵的传承,多元并举,锐意创新第28-30页
第三章 “白蛇传”改编的媒介性因素第30-57页
    第一节 舞台媒介形态下的“白蛇传”改编第32-40页
        一、肢体的抒情第32-35页
        二、欲望的视觉性呈现第35-38页
        三、舞台实验与性别的颠覆第38-40页
    第二节 印刷媒介形态下的《白蛇传》改编第40-47页
        一、走向内心的文字第40-43页
        二、印刷媒介的时空差异第43页
        三、艺术性与商品性的互渗——高雅媚俗的博弈第43-47页
    第三节 电子媒介形态下的“白蛇传”改编第47-57页
        一、视觉符号的动态展开第47-50页
        二、不同消费空间的叙事策略差异第50-52页
        三、商品性主导——受众明星的傀儡第52-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凝视的牺牲品--凝视理论下看欧内斯蒂娜的自我异化
下一篇:艺术品市场调整期古玩城的现状调查与未来探索--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