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电网无功补偿与效益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6页 |
1.3 无功优化技术 | 第16-19页 |
1.3.1 无功优化简介 | 第16-17页 |
1.3.2 无功优化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3 无功优化的研究方向 | 第18-19页 |
1.4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工作原理与拓扑结构 | 第22-29页 |
2.1 SVC 拓扑结构 | 第22-24页 |
2.2 TCR 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 SVC 的 V-I 特性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多目标共同控制策略 | 第29-43页 |
3.1 SVC 电压控制模型 | 第29-34页 |
3.1.1 增益监视 | 第30-31页 |
3.1.2 电纳计算 | 第31-32页 |
3.1.3 最优 PI 调节器 | 第32-33页 |
3.1.4 仿真分析 | 第33-34页 |
3.2 SVC 负序补偿 | 第34-37页 |
3.3 SVC 功率因数的控制 | 第37-40页 |
3.3.1 模糊控制器单元 | 第37-38页 |
3.3.2 PI 控制器单元 | 第38-39页 |
3.3.3 仿真分析 | 第39-40页 |
3.4 SVC 多目标的协调控制 | 第40-42页 |
3.4.1 多目标的协调控制结构 | 第40-41页 |
3.4.2 仿真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津市电网无功补偿方案和效益分析 | 第43-73页 |
4.1 津市电网建设及运行现状 | 第43-51页 |
4.1.1 津市电网建设现状 | 第43-45页 |
4.1.2 运行及管理水平 | 第45-50页 |
4.1.3 津市电网负荷现状 | 第50页 |
4.1.4 津市电网基础数据 | 第50页 |
4.1.5 未来发展预测 | 第50-51页 |
4.1.6 津市电网存在的问题 | 第51页 |
4.2 津市电网无功电压现状 | 第51-56页 |
4.2.1 技术层面 | 第51-55页 |
4.2.2 管理层面 | 第55页 |
4.2.3 电网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问题 | 第55-56页 |
4.3 津市电网无功规划与运行 | 第56-58页 |
4.3.1 津市电网试点区域选择 | 第56页 |
4.3.2 津市电网建设指导依据 | 第56-57页 |
4.3.3 津市电网无功规划优化 | 第57-58页 |
4.3.4 津市电网无功运行优化 | 第58页 |
4.3.5 津市电网无功优化管理 | 第58页 |
4.4 津市电网无功优化方案 | 第58-66页 |
4.4.1 保川线无功优化补偿方案 | 第59-60页 |
4.4.2 保风线无功优化补偿方案 | 第60-62页 |
4.4.3 津董线无功优化补偿方案 | 第62-63页 |
4.4.4 金邦线无功优化补偿方案 | 第63-64页 |
4.4.5 金医线无功优化补偿方案 | 第64页 |
4.4.6 考虑谐波治理的无功补偿 | 第64-66页 |
4.5 津市电网无功补偿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4.5.1 技术效益及经济效益 | 第66-70页 |
4.5.2 津市电网电压无功设备健康状况 | 第70-71页 |
4.5.3 社会效益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