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底板点蚀深度的数值模拟预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油罐底板腐蚀现状 | 第10-11页 |
| 1.3 油罐底板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1-14页 |
| 1.3.1 金属本性 | 第11-12页 |
| 1.3.2 腐蚀介质 | 第12-13页 |
| 1.3.3 外部因素 | 第13-14页 |
| 1.4 油罐底板点蚀的原因 | 第14-18页 |
| 1.4.1 罐底板外侧腐蚀的因素 | 第15-16页 |
| 1.4.2 罐底板内侧腐蚀的因素 | 第16-18页 |
|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1.5.1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点蚀理论 | 第20-35页 |
| 2.1 点蚀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 2.2 点蚀机理 | 第21-25页 |
| 2.2.1 蚀孔成核 | 第21-23页 |
| 2.2.2 蚀孔的生长 | 第23-25页 |
| 2.3 碳钢的点蚀 | 第25-26页 |
| 2.4 点蚀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 2.4.1 实验研究 | 第27-30页 |
| 2.4.2 数值模拟 | 第30-3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罐底点蚀坑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 第35-50页 |
| 3.1 元胞自动机技术(CA)方法及应用 | 第35-38页 |
| 3.1.1 CA 的定义 | 第35页 |
| 3.1.2 CA 的构成 | 第35-37页 |
| 3.1.3 CA 的应用 | 第37-38页 |
| 3.2 CA 模拟点蚀的建模框架 | 第38-40页 |
| 3.2.1 基本假设 | 第38页 |
| 3.2.2 点蚀初期模型 | 第38-39页 |
| 3.2.3 点蚀增长模型 | 第39页 |
| 3.2.4 CA 结构简图 | 第39-40页 |
| 3.3 罐底板点蚀坑的 CA 模拟 | 第40-48页 |
| 3.3.1 罐底电化学反应 | 第40-41页 |
| 3.3.2 CA 演化规则 | 第41页 |
| 3.3.3 模型参数 | 第41页 |
| 3.3.4 点蚀孔口直径的模拟 | 第41-46页 |
| 3.3.5 蚀坑深度的模拟 | 第46-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模拟罐底沉积水点蚀实验 | 第50-61页 |
| 4.1 前言 | 第50页 |
| 4.2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 4.3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0-52页 |
| 4.3.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4.3.2 实验仪器 | 第50-52页 |
| 4.4 实验内容 | 第52-55页 |
| 4.5 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