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量刑建议制度实践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0. 导论第10-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3页
1. 量刑建议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3-19页
   ·量刑建议权的概念第14页
   ·量刑建议权的性质第14-16页
     ·量刑建议权是公诉权第14-15页
     ·量刑建议权是审判监督权第15-16页
   ·量刑建议制度的法理基础第16-19页
2. 量刑程序规范化背景下量刑建议权的考察第19-27页
   ·我国现有量刑模式的弊端对量刑建议权的影响第19-22页
     ·实体规范模糊,量刑偏差普遍,导致量刑建议权行使的不确定性较大第19-20页
     ·无独立量刑程序,控辩双方参与不充分,导致量刑建议权行使的阻力较大第20-21页
     ·量刑过程不公开不透明,使得量刑建议程序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第21-22页
   ·规范化量刑对量刑建议权的意义第22-23页
   ·规范化量刑的实现途径—基于量刑建议权视角的考察第23-27页
     ·将量刑纳入庭审程序,为量刑建议权的行使提供程序保证第23-24页
     ·制定统一的量刑指导,克服量刑建议权的行使中的不确定第24-25页
     ·明确量刑建议权,为量刑建议权的行使提供实体规范上的支持第25页
     ·充分说明量刑理由,保证量刑建议权的实施效果第25-27页
3. 量刑建议制度的实践运行第27-35页
   ·量刑建议制度的运行情况—基于成都试点法院的分析第27-29页
     ·基层检查院量刑建议的推行工作尚不平衡第27页
     ·提出量刑建议的幅度有所区别第27-28页
     ·量刑建议的推行效果差异较大第28页
     ·将量刑建议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第28-29页
   ·量刑建议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兼评《人民检察院开 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第29-31页
     ·注重主刑,忽视附加刑特别是罚金刑的量刑建议第29页
     ·《指导意见》将量刑建议权的行使主体限于公诉方,而其他刑事主体对量刑提出建议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第29-30页
     ·定罪与量刑程序不分离,《指导意见》第九条把被告人认罪的态度视为量刑酌定因素,不利于有效抗辩第30页
     ·《指导意见》第十七条并未明确界定可当庭调整量刑建议的案件的范围,不利于法律的适用和诉讼效率的提高第30-31页
   ·量刑建议制度中问题的解决第31-35页
     ·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第31-32页
     ·赋予自诉人对量刑提出建议的权利,并独立于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权第32页
     ·进一步将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完善独立的量刑程序第32-33页
     ·明确界定可依授权当庭做出调整的案件范围,适当赋予公诉人对量刑建议的当庭修改权,节省诉讼资源、司法成本第33-34页
     ·灵活理解量刑建议指导意见的统一性,不能误读为一刀切第34-35页
结论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后记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评析最高人民法院“法“2008”324号”文件第六部分--兼论在我国毒品案件中诱惑侦查的适用与监督
下一篇: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