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来源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8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2 双桂堂与破山纪念堂及僧侣宅院设计 | 第18-38页 |
2.1 双桂堂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 | 第18-29页 |
2.1.1 双桂堂的禅宗文化与历史地位 | 第18-21页 |
2.1.2 双桂堂佛教寺院空间地域特色 | 第21-24页 |
2.1.3 双桂堂佛教寺院建筑地域特色 | 第24-29页 |
2.2 破山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设的文化价值 | 第29-34页 |
2.2.1 纪念破山海明与双桂堂佛教文化 | 第29-31页 |
2.2.2 促进佛寺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开发 | 第31-34页 |
2.3 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构思 | 第34-38页 |
2.3.1 形式风貌与双桂堂相协调 | 第34页 |
2.3.2 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结合 | 第34-35页 |
2.3.3 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 | 第35页 |
2.3.4 历史构件、材料的保留与利用 | 第35-38页 |
3 破山纪念堂选址布局与空间组织 | 第38-54页 |
3.1 破山纪念堂选址环境特色 | 第38-39页 |
3.1.1 浓郁的地域文化与佛教历史文化 | 第38-39页 |
3.1.2 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遗存的融合 | 第39页 |
3.2 与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对话的总体布局 | 第39-48页 |
3.2.1 强调中心轴线的空间序列 | 第39-42页 |
3.2.2 突出主从的组群布局特色 | 第42-43页 |
3.2.3 围绕轴线纵横展开的功能布局 | 第43-45页 |
3.2.4 顺应地势与保护景观遗存 | 第45-48页 |
3.3 以院落为核心的建筑空间组织 | 第48-54页 |
3.3.1 传统合院式空间组织 | 第48-50页 |
3.3.2 山地特色的台院处理 | 第50-51页 |
3.3.3 院落空间的组合运用 | 第51-54页 |
4 纪念堂与僧侣宅院建筑设计手法 | 第54-74页 |
4.1 传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的塑造 | 第54-59页 |
4.1.1 传统建筑体量尺度的延续 | 第54-55页 |
4.1.2 传统屋顶形式的组合与再塑 | 第55-58页 |
4.1.3 山地特征的建筑处理手法 | 第58-59页 |
4.2 传承地域文化的院落空间处理 | 第59-67页 |
4.2.1 门阙与三合院的结合 | 第59-62页 |
4.2.2 外实内虚的空间处理 | 第62-65页 |
4.2.3 主从分明的建筑处理 | 第65-67页 |
4.3 传承历史文脉的细部与装饰 | 第67-74页 |
4.3.1 旧有构件与材料的运用 | 第67页 |
4.3.2 地方材料运用与色彩统一 | 第67-69页 |
4.3.3 传统建筑装饰理念的运用 | 第69-74页 |
5 建筑营造技术与艺术特色 | 第74-90页 |
5.1 地域特色的空间构架体系 | 第74-81页 |
5.1.1 传统构架地域特色的继承 | 第75-79页 |
5.1.2 再现传统梁柱的技术措施 | 第79-81页 |
5.2 屋顶空间形态与构筑技术 | 第81-85页 |
5.2.1 再现地方构筑技术的屋顶形态 | 第81-83页 |
5.2.2 传统屋面构造技术的现代改良 | 第83-84页 |
5.2.3 传统屋顶装饰技术的借鉴运用 | 第84-85页 |
5.3 细部装饰形态与技术措施 | 第85-90页 |
5.3.1 墙体表面装饰的构造技术 | 第85-88页 |
5.3.2 檐下空间装饰的技术措施 | 第88-90页 |
6 结语 | 第90-94页 |
6.1 建筑风格风貌的协调 | 第90-91页 |
6.2 建筑时代特征的体现 | 第91-92页 |
6.3 地域建筑技术的运用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8页 |
B. 梁平双桂堂破山纪念堂图纸(部分)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