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明清易代之际傅维鳞的“处”与“出” | 第14-22页 |
1 傅维鳞的“处” | 第14-16页 |
(1) 傅维鳞有选择“处”的情怀 | 第14-15页 |
(2) 傅维鳞有选择“处”的现实语境 | 第15-16页 |
2 傅维鳞的“出” | 第16-22页 |
(1) 对明末政治失望 | 第16-17页 |
(2) 清初的怀柔政策 | 第17-18页 |
(3) 父亲的深远影响 | 第18-19页 |
(4) 自身建功立业的抱负 | 第19-22页 |
二 林泉洒落,不违初志之超风逸兴 | 第22-33页 |
1 何为“林泉洒落,不违初志之超风逸兴” | 第22-23页 |
2 “林泉洒落,不违初志之超风逸兴”之诗中体现 | 第23-33页 |
(1) 雨色凝新翠,山光割暮寒——山水咏物 | 第23-27页 |
(2) 万井咸翘望,当惊五色虹——仕宦之志 | 第27-29页 |
(3) 分田元亮无收秣,归兴张翰不为鱼——山林之思 | 第29-33页 |
三 “诗史”性的《士传民语》 | 第33-57页 |
1 《士传民语》概况 | 第33-36页 |
(1) 《士传民语》是不是诗? | 第33-34页 |
(2) “士传民语”一词的渊源、含义 | 第34-35页 |
(3) 《士传民语》的创作背景 | 第35-36页 |
2 《士传民语》内容:时代的画卷与诗人的忧思 | 第36-53页 |
(1) “有计哀哀不忍语,相携犹觉胜忧悽”——明末百姓困苦的生活 | 第37-45页 |
(2) “官司不为清阴税,公簿多征民姓字”——明末的苛政 | 第45-48页 |
(3) “一旦兵来作屯计,但择膏腴悬标记”——明末的军队 | 第48-53页 |
3 《士传民语》的“诗史”性价值 | 第53-57页 |
(1) 中国“诗史”性诗歌传统 | 第54-55页 |
(2) 《士传民语》的“诗史”性特征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