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视角下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分析研究--以昌平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1.1.1 绿色建筑的发展及趋势 | 第9-12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2章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分析相关理论 | 第19-29页 |
2.1 绿色建筑效益的内涵 | 第19-22页 |
2.1.1 绿色建筑的效益分类 | 第19-21页 |
2.1.2 常用的绿色建筑环境效益测算方法概述 | 第21-22页 |
2.2 全寿命期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全寿命期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全寿命期评价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2.3 碳排放理论 | 第24-26页 |
2.3.1 碳排放的概念 | 第24-25页 |
2.3.2 碳排放计量方法 | 第25-26页 |
2.4 群体层次分析法 | 第26-29页 |
2.4.1 建立结构层次模型 | 第26-27页 |
2.4.2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27页 |
2.4.3 计算元素的相对权重 | 第27-28页 |
2.4.4 一致性检验 | 第28-29页 |
第3章 绿色建筑环境效益量化分析体系 | 第29-45页 |
3.1 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分析思路 | 第29-30页 |
3.2 碳减排效益测算方法 | 第30-38页 |
3.2.1 全寿命期碳排放量计算 | 第31页 |
3.2.2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第31-32页 |
3.2.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第32-33页 |
3.2.4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第33-37页 |
3.2.5 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 第37-38页 |
3.2.6 建筑回收阶段的碳排放量计算 | 第38页 |
3.3 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改善效益 | 第38-45页 |
3.3.1 室内物理环境参数测试 | 第39页 |
3.3.2 用户问卷调查 | 第39-40页 |
3.3.3 建筑室内环境效益评价体系 | 第40-45页 |
第4章 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实例分析 | 第45-79页 |
4.1 案例背景资料 | 第45-47页 |
4.2 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参数测试 | 第47-55页 |
4.2.1 测试方法 | 第47-49页 |
4.2.2 室内物理环境参数分析 | 第49-55页 |
4.3 能源消耗统计 | 第55-60页 |
4.3.1 公共建筑能耗统计 | 第56-59页 |
4.3.2 居住建筑能耗统计 | 第59-60页 |
4.4 碳减排效益测算 | 第60-70页 |
4.4.1 公共建筑分析 | 第60-66页 |
4.4.2 居住建筑分析 | 第66-70页 |
4.5 室内环境改善效益 | 第70-76页 |
4.5.1 室内环境效益量化评价 | 第70-73页 |
4.5.2 环境能源效益评价 | 第73-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9-83页 |
5.1 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5.3 相关建议及后续工作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