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驾车磷矿细粒尾矿坝工程地质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新构造运动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动力学响应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案 | 第24-2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3.3 主要试验工作量 | 第25-2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 第28-5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8-36页 |
2.1.1 工程位置 | 第28页 |
2.1.2 库区自然地理及地形地貌 | 第28-32页 |
2.1.3 尾矿库工程概况 | 第32-36页 |
2.2 库区地质特征 | 第36-43页 |
2.2.1 地层岩性及其工程特性 | 第36-40页 |
2.2.2 筑坝材料工程特性 | 第40页 |
2.2.3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构造带 | 第40-43页 |
2.3 库区新构造运动特点 | 第43-47页 |
2.3.1 区域新构造分区 | 第43-44页 |
2.3.2 库区新构造运动基本特点 | 第44页 |
2.3.3 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44-47页 |
2.4 库区地震活动特征 | 第47-50页 |
2.4.1 工程场地区域历史地震及其分布 | 第47-49页 |
2.4.2 工程场区地震烈度 | 第49页 |
2.4.3 地震活动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尾矿料微观特性及其宏观力学性质研究 | 第52-67页 |
3.1 微观特性 | 第52-59页 |
3.1.1 尾矿料成分特点 | 第52-53页 |
3.1.2 尾矿料孔隙结构特征 | 第53-58页 |
3.1.3 尾矿料颗粒结构特征 | 第58-59页 |
3.2 尾矿料的基质吸力 | 第59-64页 |
3.2.1 基于球体颗粒模型确定基质吸力变化规律 | 第59-61页 |
3.2.2 非饱和尾矿料的基质吸力测量试验 | 第61-64页 |
3.3 非饱和尾矿料的力学强度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尾矿料初始开裂模型及分层固结特性 | 第67-81页 |
4.1 变湿应力和初裂深度 | 第68-69页 |
4.2 初始裂隙间距和裂隙宽度 | 第69-71页 |
4.3 固结试验 | 第71-76页 |
4.3.1 30%饱和度的压缩固结试验 | 第72-73页 |
4.3.2 40%饱和度的压缩固结试验 | 第73-74页 |
4.3.3 50%饱和度的压缩固结试验 | 第74-76页 |
4.4 尾矿料单向固结方程 | 第76-78页 |
4.4.1 尾矿料的初始变形方程组 | 第76-78页 |
4.4.2 尾矿料的固结方程 | 第78页 |
4.5 尾矿料模型试验 | 第78-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研究 | 第81-119页 |
5.1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 第81-83页 |
5.1.1 饱和渗流运动方程 | 第81-82页 |
5.1.2 非饱和渗流运动方程 | 第82页 |
5.1.3 定解条件 | 第82-83页 |
5.1.4 求解方法 | 第83页 |
5.2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机理分析 | 第83-86页 |
5.2.1 渗流场影响应力场的机理 | 第84-85页 |
5.2.2 应力场影响渗流场的机理 | 第85-86页 |
5.3 渗流场与应力场直接耦合分析 | 第86-91页 |
5.3.1 数学模型 | 第86-88页 |
5.3.2 耦合场求解 | 第88-91页 |
5.4 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分析 | 第91-105页 |
5.4.1 计算参数 | 第91-92页 |
5.4.2 计算模型 | 第92-97页 |
5.4.3 计算说明 | 第97-98页 |
5.4.4 尾矿库渗流场特征 | 第98-100页 |
5.4.5 尾矿库应力场和位移场特征 | 第100-105页 |
5.5 整体加载时稳定性分析 | 第105-110页 |
5.5.1 计算工况 | 第105页 |
5.5.2 洪水最高水位工况 | 第105-107页 |
5.5.3 正常运行水位工况 | 第107-109页 |
5.5.4 稳定性特征 | 第109-110页 |
5.5.5 工程建议 | 第110页 |
5.6 筑坝过程稳定性分析 | 第110-117页 |
5.6.1 计算模型 | 第111-112页 |
5.6.2 筑坝过程稳定性计算 | 第112-117页 |
5.6.3 工程建议 | 第11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尾矿坝地震动力特性分析 | 第119-144页 |
6.1 引言 | 第119-121页 |
6.1.1 抗震等级 | 第119页 |
6.1.2 地震荷载 | 第119-120页 |
6.1.3 阻尼比 | 第120页 |
6.1.4 安全系数 | 第120-121页 |
6.2 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 第121-124页 |
6.2.1 瞬态响应分析方法 | 第121-122页 |
6.2.2 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22-123页 |
6.2.3 液化分析方法 | 第123-124页 |
6.3 尾矿坝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124-133页 |
6.3.1 计算模型 | 第124-125页 |
6.3.2 应力场 | 第125-129页 |
6.3.3 位移场 | 第129-131页 |
6.3.4 速度场 | 第131-132页 |
6.3.5 加速度场 | 第132-133页 |
6.3.6 工程建议 | 第133页 |
6.4 尾矿库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133-141页 |
6.4.1 全时程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134-138页 |
6.4.2 最大加速度时刻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138-141页 |
6.4.3 动力稳定性特征 | 第141页 |
6.4.4 稳定性对比分析 | 第141页 |
6.5 尾矿坝液化分析 | 第141-14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7.1 结论 | 第144-146页 |
7.2 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