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2页 |
1 贵州气候条件概述 | 第11页 |
2 冰核细菌及冰核真菌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2.1 冰核与冰核生物 | 第11-12页 |
2.2 冰核细菌 | 第12-13页 |
2.3 冰核真菌 | 第13-14页 |
3 冰核细菌与霜冻的关系 | 第14页 |
4 冰核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14-16页 |
4.1 冰核基因 | 第14-15页 |
4.2 冰核蛋白 | 第15-16页 |
4.3 冰核位点的组成 | 第16页 |
5 防霜技术的研究利用 | 第16-19页 |
5.1 药剂防治 | 第17-18页 |
5.2 微生物防霜技术 | 第18-19页 |
6 冰核细菌的应用 | 第19-20页 |
6.1 冰核基因用作报告基因 | 第19页 |
6.2 高敏检测 | 第19页 |
6.3 食品冷冻 | 第19-20页 |
6.4 人工降雪 | 第20页 |
6.5 促冻杀虫 | 第20页 |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冰核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2-24页 |
1.1.1 霜冻标本采集 | 第22页 |
1.1.2 培养基 | 第22页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页 |
1.1.4 主要试剂 | 第22-24页 |
1.2 冰核细菌的分离 | 第24页 |
1.3 冰核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1.4 冰核细菌的鉴定 | 第25-31页 |
1.4.1 冰核细菌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反应 | 第25页 |
1.4.2 冰核细菌的16Sr DNA分子鉴定 | 第25-31页 |
1.4.2.1 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1.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1.4.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7页 |
1.4.2.4 16Sr DNA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1.4.2.5 PCR产物纯化回收 | 第28-29页 |
1.4.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1.4.2.7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及重组质粒DNA的提取 | 第29-31页 |
1.4.2.8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1 冰核细菌分离结果 | 第31-32页 |
2.2 冰核活性测定结果 | 第32页 |
2.3 冰核细菌的鉴定 | 第32-36页 |
2.3.1 冰核细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 第32-33页 |
2.3.2 冰核细菌分子鉴定 | 第33-36页 |
2.3.2.1 16S rDNA序列比对 | 第33-34页 |
2.3.2.2 系统发育树 | 第34-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冰核细菌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3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9-40页 |
1.1.1 土样采集 | 第39页 |
1.1.2 培养基 | 第39-40页 |
1.2 冰核细菌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40-41页 |
1.2.1 分离 | 第40页 |
1.2.2 拮抗菌的筛选 | 第40-41页 |
1.3 冰核细菌拮抗菌的鉴定 | 第41-43页 |
1.3.1 拮抗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41-42页 |
1.3.1.1 拮抗细菌的形态特征 | 第41页 |
1.3.1.2 拮抗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1.3.2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反应 | 第42页 |
1.3.3 拮抗菌的16Sr DNA分子鉴定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2.1 冰核细菌拮抗菌的分离 | 第43页 |
2.2 冰核细菌拮抗菌的筛选 | 第43-46页 |
2.2.1 拮抗菌初筛结果 | 第43页 |
2.2.2 拮抗菌复筛结果 | 第43-46页 |
2.3 拮抗菌的鉴定 | 第46-52页 |
2.3.1 拮抗菌形态特征 | 第46-48页 |
2.3.1.1 拮抗细菌形态特征 | 第46页 |
2.3.1.2 拮抗放线菌形态特征 | 第46-48页 |
2.3.2 拮抗菌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 第48-50页 |
2.3.2.1 拮抗细菌生理生化 | 第48-50页 |
2.3.3 拮抗菌分子鉴定 | 第50-52页 |
2.3.3.1 拮抗细菌分子鉴定 | 第50-52页 |
2.3.3.2 放线菌分子鉴定 | 第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田间防霜实验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供试时间地点 | 第55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55页 |
1.3 大田试验设计 | 第55-57页 |
1.4 调查方法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3 小结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讨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