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措施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原理和方法 | 第17-30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 第17-21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 第17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 第18-19页 |
| ·旅游与自然保护区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第19-20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经济学分析 | 第20-21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原理、特征及指标体系 | 第21-23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应用原理 | 第21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 第21-22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3-30页 |
| ·资源空间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3-25页 |
| ·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 ·经济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 ·社会心理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 ·综合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28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计算模型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 第30-45页 |
| ·研究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30-33页 |
| ·工布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 ·工布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过程 | 第32-33页 |
| ·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 第33-40页 |
| ·分量承载力计算 | 第33-39页 |
| ·综合承载力计算 | 第39-40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布特性 | 第40-42页 |
| ·客流量时间分布特性 | 第40-41页 |
| ·客流量空间分布特性 | 第41-42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时空分布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时间分布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况空间分布分析 | 第43页 |
| ·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调控机制的建立 | 第43-45页 |
| ·建立预警机制 | 第43-44页 |
| ·提高政府的调控力 | 第44页 |
| ·旅游产品的宣传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 第45页 |
| ·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45页 |
| ·淡旺季游客量相差甚远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生态旅游收入过于单一 | 第46页 |
| ·挖掘本景区的旅游潜力 | 第46页 |
| ·开发新的景区 | 第46页 |
| ·少数民族地区应走民族、民俗和生态结合之路 | 第46-47页 |
| ·生态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