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结构乳状液形成的规律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液晶结构的概述 | 第11-17页 |
1.1.1 液晶结构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液晶结构的方法 | 第13-14页 |
1.1.3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1.4 液晶结构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立题意义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配方组成对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影响研究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2.3.1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3.2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 | 第2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0-30页 |
2.4.1 乳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20-22页 |
2.4.2 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3 不同极性液态油脂的影响 | 第23-27页 |
2.4.4 多元醇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5 氯化钠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乳化方法对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影响研究 | 第31-38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1-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3.1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3.3.2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 | 第3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3.4.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 | 第32-33页 |
3.4.2 甲基葡糖倍半硬脂酸酯体系 | 第33-34页 |
3.4.3 磷酸酯体系 | 第34-35页 |
3.4.4 聚甘油酯体系 | 第35-36页 |
3.4.5 烷基糖苷体系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应用性能表征 | 第38-46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8-39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3.1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4.3.2 普通结构乳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4.3.3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 | 第39-40页 |
4.3.4 在体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4.3.5 保湿性能测定 | 第40页 |
4.3.6 卡尔费休水分含量测定 | 第40页 |
4.3.7 体外药物释放 | 第40-41页 |
4.3.8 体外渗透 | 第4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4.4.1 液晶结构在体稳定性 | 第41-42页 |
4.4.2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保湿性能 | 第42-43页 |
4.4.3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缓释性能 | 第43-44页 |
4.4.4 液晶结构乳状液的促渗透性 | 第44页 |
4.4.5 卡尔费休水分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含液晶结构的多重结构乳状液 | 第46-62页 |
5.1 引言 | 第46-47页 |
5.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7-4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3.1 含液晶结构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制备 | 第48-49页 |
5.3.2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 | 第49页 |
5.3.3 小角X射线衍射(SAXS) | 第49页 |
5.3.4 流变性测定 | 第4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5.4.1 制备含液晶结构的多重结构乳状液 | 第49-51页 |
5.4.2 不同类型W/O乳化剂的影响 | 第51-53页 |
5.4.3 W/O中不同极性油脂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4 不同极性外相液态油脂的影响 | 第54-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