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茎点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 | 第13-20页 |
1.1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2 茎点霉属的寄主及危害 | 第13-14页 |
1.3 茎点霉属分类方法 | 第14-17页 |
1.3.1 根据真菌着生的部位划分 | 第14页 |
1.3.2 根据分生孢子的个体发育方式、分生孢子附属丝的有无来划分 | 第14页 |
1.3.3 依据DNA GC含量差异测定、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电泳进行系统分类研究 | 第14-15页 |
1.3.4 DNA指纹图谱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5 等量异位标签(iTRAQ)蛋白定量技术 | 第16-17页 |
1.4 检疫性茎点霉病害 | 第17-18页 |
1.4.1 葡萄茎枯病菌 | 第17页 |
1.4.2 黑茎茎点霉 | 第17-18页 |
1.4.3 豌豆脚腐病 | 第18页 |
1.5 Phoma属真菌的应用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2 供试试剂 | 第20-21页 |
2.1.3 溶液配制 | 第21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5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28页 |
2.2.1 Phoma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2页 |
2.2.2 促产孢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2.2.3 产孢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2.5 孢子萌发时间的筛选 | 第23页 |
2.2.6 孢子致死温度的筛选 | 第23-24页 |
2.2.7 活性染料的筛选 | 第24-25页 |
2.2.8 荧光染料染色孢子的荧光强度 | 第25页 |
2.2.9 染色时间的筛选 | 第25页 |
2.2.10 不同温度-时间处理后的孢子活性检测 | 第25-26页 |
2.2.11 iTRAQ样品处理 | 第26页 |
2.2.12 蛋白提取方法 | 第26页 |
2.2.13 SDS-PAGE电泳 | 第26页 |
2.2.14 FASP 酶解和肽段定量 | 第26-27页 |
2.2.15 iTRAQ 标记 | 第27页 |
2.2.16 SCX分级 | 第27页 |
2.2.17 质谱分析 | 第27-28页 |
2.2.17.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7页 |
2.2.17.2 质谱鉴定 | 第27-28页 |
2.2.18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18.1 原始质谱数据 | 第28页 |
2.2.18.2 Mascot搜索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1页 |
3.1 茎点霉Phoma及其相关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 第28-31页 |
3.2 检疫性Phoma不同菌株的子实体特征 | 第31-33页 |
3.2.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 第31页 |
3.2.2 不同培养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部分供试Phoma菌株分生孢子器形态 | 第32-33页 |
3.2.4 部分供试Phoma菌株分生孢子形态 | 第33页 |
3.3 不同Phoma菌株的生长特性测定 | 第33-35页 |
3.4 检疫性茎点霉Phoma菌株孢子致死时间及温度筛选 | 第35页 |
3.5 荧光染液染色结果 | 第35-39页 |
3.5.1 DAPI染液 | 第35-36页 |
3.5.2 AO染液 | 第36-37页 |
3.5.3 FDA染液 | 第37-38页 |
3.5.4 PI染液 | 第38-39页 |
3.5.5 伊文思蓝染液 | 第39页 |
3.6 最佳染料浓度和染色时间筛选 | 第39-44页 |
3.6.1 萌发实验 | 第39-40页 |
3.6.2 不同 PI 浓度染色结果 | 第40-41页 |
3.6.3 最佳染液染色荧光强度 | 第41页 |
3.6.4 最佳染色条件下部分产孢茎点霉菌株染色结果 | 第41-44页 |
3.7 孢子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3.8 不同菌株蛋白定量结果 | 第44-45页 |
3.9 不同样品的SDS-PAGE电泳图谱质量检测 | 第45页 |
3.10 酶解肽段浓度测定 | 第45页 |
3.11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3.12 iTRAQ生物学重复实验结果 | 第46页 |
3.13 差异蛋白质筛选 | 第46-47页 |
3.14 生物信息学GO分析 | 第47-48页 |
3.15 Pathway显著性聚集分析 | 第48-49页 |
3.16 检疫性茎点霉检测的菌株特异性肽段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4.1 活性检测染料的筛选 | 第51页 |
4.2 碘化丙啶染液染色条件筛选 | 第51-52页 |
4.3 孢子活性检测定量分析 | 第52页 |
4.4 孢子活性检测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5 iTRAQ显著性差异分析四种检疫性茎点霉的研究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7页 |
5.1 茎点霉Phoma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4-55页 |
5.2 茎点霉Phoma促产孢研究 | 第55页 |
5.3 茎点霉Phoma孢子活性检测技术研究 | 第55页 |
5.4 iTRAQ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