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建筑空间中的非线性形态设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2-14页
        1.1.1 论文的提出第12-13页
        1.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第13-14页
    1.2 研究的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建筑空间中的非线性形态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第18-34页
    2.1 数字化信息时代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形态第18-22页
        2.1.1 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第18-19页
        2.1.2 新的哲学思想的诞生第19-20页
        2.1.3 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第20-22页
    2.2 新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的非线性形态第22-24页
        2.2.1“褶子”思想与非线性形态的平滑、混沌性第22-23页
        2.2.2“块茎”思想与非线性形态的开放、随意性第23页
        2.2.3“游牧”思想与非线性形态的动态、不确定性第23-24页
    2.3 表现形式及其基本方法论思维第24-34页
        2.3.1 表现形式第24-28页
        2.3.2 基本方法论思维第28-32页
        2.3.3 三个基本方向——依据非线性形态在建筑空间中的营造意图第32-34页
第三章 塑造空间为意图的非线性形态设计第34-45页
    3.1 空间界面的消隐第34-42页
        3.1.1 上下空间关系的界面消隐——“楼层”概念的消解第34-38页
        3.1.2 水平空间关系的界面消隐——“墙”概念的消解第38-42页
    3.2 空间维度的模糊第42-45页
        3.2.1 维度的平滑第42-44页
        3.2.2 维度的混沌第44-45页
第四章 以视觉效果呈现为目的的非线性形态设计策略第45-55页
    4.1 空间文化主题的转译第45-48页
    4.2 视觉冲击力的营造第48-50页
        4.2.1 视觉动感的营造第49-50页
        4.2.2 视觉张力的营造第50页
    4.3 趣味性的表达第50-55页
        4.3.1 不相关事物的结合第50-52页
        4.3.2 矛盾状态的营造第52-53页
        4.3.3 自然生物形态的模拟第53-54页
        4.3.4 参数化表皮的生成第54-55页
第五章 表达功能为意图的非线性形态设计第55-61页
    5.1 界面形态延续的功能表达第55-58页
        5.1.1 褶化第55-57页
        5.1.2 生长延续第57页
        5.1.3 割裂第57-58页
    5.2 孤立形态的功能表达第58-61页
        5.2.1 拟态第58-59页
        5.2.2 翻折第59-60页
        5.2.3 螺旋第60-61页
第六章 建筑空间的非线性形态设计实践与思考第61-68页
    6.1 项目概况与设计出发点第61-62页
    6.2“移步易景”的引导性空间构思第62-65页
        6.2.1 空间主题的视觉形态转译——“移步易景”的主题铺垫第62页
        6.2.2 空间内外模糊界面的塑造——“移步易景”的第一、二步第62-64页
        6.2.3 空间视觉关注点的非线性表达——“移步易景”的第三步第64-65页
        6.2.4 空间动态感的营造——“移步易景”的延续第65页
    6.3 非线性功能形态的接待台构思第65-66页
    6.4 关于后期建造第66-67页
    6.5 思考与总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城市建筑摄影研究
下一篇:跨流域调水工程土地征用社会稳定风险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