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三、资料来源 | 第11-12页 |
四、学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建国初期推行种痘运动的背景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天花广泛流行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疫病丛生,卫生人员稀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错综复杂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中、西医务人员分布极不均衡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建国初期种痘运动的部署与具体实施举措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种痘运动的部署 | 第22-26页 |
一、种痘运动初步开展(1949.9—1950.11) | 第22-23页 |
二、种痘运动全面铺开(1950.12—1952.12) | 第23-25页 |
三、种痘运动的尾声与转向(1953年以后)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种痘运动的具体实施举措 | 第26-31页 |
一、积极开展卫生宣教,有效动员群众 | 第26-27页 |
二、大量培训种痘人员,规范种痘技术 | 第27-29页 |
三、组建种痘推行委员会,实施种痘责任制 | 第29页 |
四、组建中央和地方防疫队,解决重点地区防疫问题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医业者参与种痘运动的经过 | 第31-42页 |
第一节 中医业者参与种痘运动的原因 | 第31-35页 |
一、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 | 第31-32页 |
二、中医科学化政策对中医业者参与防疫工作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三、新政权领导下中医业者的积极响应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组建卫生工作者群众团体和联合诊所,吸收中医参与防疫工作 | 第35-38页 |
一、组建医联会、卫协会 | 第35-36页 |
二、组建联合诊所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对中医业者进行防疫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 第38-40页 |
一、中医进修学校(班) | 第38-39页 |
二、种痘培训班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中医业者在种痘运动中承担的主要工作及开展情况 | 第40-42页 |
一、卫生宣传教育 | 第40-41页 |
二、大量的接种工作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建国初期种痘运动中与中医业者参与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出现的问题… | 第42-50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推行种痘运动的成效 | 第42-43页 |
一、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 第42页 |
二、革除了民间陋俗,使科学的防疫观念深入人心 | 第42-43页 |
三、巩固了新生政权,扩大了新政府的影响力 | 第43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推行种痘运动的成功经验 | 第43-45页 |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 | 第43-44页 |
二、群众动员手段的有效运用 | 第44页 |
三、广大卫生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建国初期推行种痘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5-48页 |
一、对党和政府推行的种痘运动认识不够 | 第45-46页 |
二、个别卫生行政机关存在形式主义与强迫命令的作风 | 第46-47页 |
三、人痘术仍存在于民间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中医业者参与种痘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8-50页 |
一、对中医业者的培训不够系统 | 第48页 |
二、对中医业者采取单纯使用的观点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