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3 链球菌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试验一 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6-22页 |
1.1 材料 | 第16-17页 |
1.1.1 培养基 | 第16页 |
1.1.2 质控菌 | 第16页 |
1.1.3 生化鉴定试剂 | 第16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1.2 方法 | 第17-18页 |
1.2.1 乳样采集 | 第17页 |
1.2.2 隐性乳房炎检测 | 第17页 |
1.2.3 链球菌的分离 | 第17-18页 |
1.2.4 API鉴定链球菌 | 第18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1.3.1 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 | 第18-19页 |
1.3.2 链球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19-20页 |
1.4 讨论 | 第20-21页 |
1.5 小结 | 第21-22页 |
试验二 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测定与分析 | 第22-31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菌株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 | 第22页 |
2.1.3 抗菌药物 | 第22-23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5 其他材料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4页 |
2.2.1 菌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2.2 抗菌药液的配制 | 第23页 |
2.2.3 MIC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4 MIC_(50)和MIC_(90)的计算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2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3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对9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分析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试验三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与分析 | 第31-46页 |
3.1 材料 | 第31-32页 |
3.1.1 菌株 | 第31页 |
3.1.2 主要酶和试剂 | 第31页 |
3.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31-32页 |
3.2 方法 | 第32-37页 |
3.2.1 主要药液、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3页 |
3.2.3 链球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3.2.4 PCR扩增Ⅰ、Ⅱ型整合酶基因 | 第34-35页 |
3.2.5 整合子-基因盒的PCR检测 | 第35-36页 |
3.2.6 整合子-基因盒检测结果与耐药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3.1 链球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7页 |
3.3.2 链球菌整合子PCR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3.3.3 链球菌基因盒PCR扩增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3.4 链球菌整合子携带情况与其耐药表型的关系分析 | 第41-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