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苯并吡嗪类化合物 | 第10-15页 |
1.2.1 苯并吡嗪类化合物简介 | 第10-12页 |
1.2.2 苯并吡嗪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2-15页 |
1.3 配位化学与配位化合物 | 第15-24页 |
1.3.1 金属有机配合物简介 | 第15-16页 |
1.3.2 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应用 | 第20-24页 |
1.4 研究内容简介与选题意义 | 第24-27页 |
1.4.1 苯并吡嗪类化合物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1.4.2 苯并吡嗪类化合物与羰基簇合物的配位研究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3 苯并吡嗪类化合物与Ru(Ⅱ)及Cu(Ⅱ)的配位研究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2章 几种苯并吡嗪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7-41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2.3 原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0页 |
2.2.4 原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3.1 核磁表征 | 第33-38页 |
2.3.2 紫外表征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新型含氮杂环ⅥB及ⅦB金属羰基簇合物的合成 | 第41-56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2-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3.1 红外表征 | 第45-49页 |
3.3.2 紫外表征 | 第49-51页 |
3.3.3 核磁表征 | 第51-52页 |
3.3.4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2-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新型含氮杂环Cu(Ⅱ)及R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 | 第56-65页 |
4.1 前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7-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4.3.1 红外表征 | 第60-62页 |
4.3.2 紫外表征 | 第62-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