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7-21页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7-20页 |
1.2 疾病的诊断标准 | 第20页 |
1.3 病例的纳入标准 | 第20页 |
1.4 病例的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1.5 病例的剔除标准 | 第21页 |
1.6 病例的脱落标准 | 第21页 |
1.7 研究病例的终止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21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21-23页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23-25页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第23-25页 |
3.2 次要观察指标 | 第25页 |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5 统计学分析 | 第26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7-35页 |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皮损单项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2 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3 两组患者瘙痒程度评分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分析 | 第31页 |
5 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32-33页 |
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5-56页 |
1 中医学对于银屑病的认识 | 第35-41页 |
1.1 中医学对于银屑病古代病名以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5-36页 |
1.2 中医对银屑病分型的认识 | 第36页 |
1.3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36-41页 |
1.3.1 中医内治法 | 第36-37页 |
1.3.2 中医外治法 | 第37-39页 |
1.3.3 中医特色疗法 | 第39-41页 |
2 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41-48页 |
2.1 西医对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41-42页 |
2.2 西医对银屑病治疗的认识 | 第42-48页 |
3 走罐疗法 | 第48-50页 |
4 复方泽漆冲剂的组方及方药分析 | 第50-53页 |
4.1 复方泽漆冲剂的组方 | 第50页 |
4.2 复方泽漆冲剂的规格及用法用量 | 第50页 |
4.3 复方泽漆冲剂的组方及拆方分析 | 第50-53页 |
5 研究结果 | 第53-56页 |
5.1 皮损单项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变化分析 | 第53页 |
5.2 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变化分析 | 第53-54页 |
5.3 瘙痒程度评分变化分析 | 第54页 |
5.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分析 | 第54页 |
5.5 两组患者DLQI评分变化分析 | 第54页 |
5.6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 第54-55页 |
5.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57页 |
4.2 问题和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附图 | 第68-71页 |
综述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第71-80页 |
1 中医学对于银屑病古代病名以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71-72页 |
2 中医对银屑病分型的认识 | 第72页 |
3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72-77页 |
3.1 中医内治法 | 第72-73页 |
3.2 中医外治法 | 第73-75页 |
3.3 中医特色疗法 | 第75-77页 |
4 其他疗法 | 第77页 |
5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