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实验研究 | 第14-2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2.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3 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4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6.埋线后两组肥胖大鼠的血清IL‐2、γ‐干扰素水平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7 结果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44页 |
1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 第29页 |
2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 | 第29-30页 |
3 中医治疗肥胖的方法 | 第30-31页 |
4 现代医学治疗肥胖的方法 | 第31-33页 |
5.穴位埋线的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6.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优势 | 第34-35页 |
7.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 | 第35页 |
8.现代医学对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的认识 | 第35-37页 |
9.中医对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 第37-38页 |
10.现代医学对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 第38-39页 |
11.选用羊肠线浸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复方当归注射液抗排斥反应的原因 | 第39-40页 |
12 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与血清中IL‐2 和γ‐干扰素的关系 | 第40-41页 |
13 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与炎症反应中吞噬细胞数量与形态变化的关系 | 第41-42页 |
14 羊肠线的特性 | 第42页 |
15 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综述 传统医学对穴位埋羊肠线治疗肥胖出现的排斥反应的认识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