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城市群与城际铁路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34页 |
2.1 城市群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4页 |
2.1.1 城市群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1页 |
2.1.2 城市群类型的划分 | 第21页 |
2.1.3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21-24页 |
2.2 城市群城际铁路概述 | 第24-26页 |
2.2.1 城市群城际铁路的定义与特征 | 第24-25页 |
2.2.2 城市群城际铁路的功能定位 | 第25-26页 |
2.3 城市群与城际铁路的相互关系 | 第26-31页 |
2.3.1 城际铁路与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相互影响 | 第26-29页 |
2.3.2 城际铁路与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 第29-30页 |
2.3.3 城际铁路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动态演化关系 | 第30-31页 |
2.4 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理论与方法 | 第31-33页 |
2.4.1 线网规划的方法与思路 | 第31-32页 |
2.4.2 线网规划评价概述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59页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方法 | 第34-35页 |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35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 第35-37页 |
3.3 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56页 |
3.3.1 网络结构形态评价指标 | 第37-43页 |
3.3.2 网络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 第43-47页 |
3.3.3 与城市群空间结构适应性评价指标 | 第47-55页 |
3.3.4 工程建设可实施性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3.4 评价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第56-58页 |
3.4.1 定性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第57页 |
3.4.2 定量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评价方法 | 第59-75页 |
4.1 常用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4.2 线网规划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0-61页 |
4.3 FAHP-EW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61-66页 |
4.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61-63页 |
4.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63-64页 |
4.3.3 FAHP-EW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64-66页 |
4.4 基于TOPSIS的灰色关联投影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6-74页 |
4.4.1 理想解法 | 第66-67页 |
4.4.2 灰色关联投影法 | 第67-68页 |
4.4.3 理想解-灰色关联投影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8-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75-83页 |
5.1 珠三角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方案概述 | 第75-79页 |
5.2 评价决策矩阵的确定 | 第79-80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80-81页 |
5.4 基于TOPSIS的灰色关联投影评价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