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辅音感知线索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人类语音感知与感知线索研究的发展动态 | 第17-25页 |
1.2.1 关于人类语音感知的理论和模型 | 第17-20页 |
1.2.2 语音感知线索的发展动态 | 第20-23页 |
1.2.3 鼻辅音感知线索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1.3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感知线索定位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26-46页 |
2.1 人类对语音的感知过程 | 第26-32页 |
2.1.1 语音信号的产生 | 第26页 |
2.1.2 语音通讯的源-信道模型 | 第26-27页 |
2.1.3 语音信号的接收和感知 | 第27-30页 |
2.1.4 本文所研究的语音感知层面 | 第30-32页 |
2.2 混淆矩阵 | 第32-33页 |
2.3 语音感知的多带准则 | 第33-36页 |
2.4 清晰度指数 | 第36-37页 |
2.5 清晰度指数图 | 第37-45页 |
2.5.1 AI-gram概述 | 第37页 |
2.5.2 Greenwood方程 | 第37-38页 |
2.5.3 AI-gram和普通语谱图的区别 | 第38-39页 |
2.5.4 AI-gram整合前向掩蔽效应 | 第39-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鼻辅音感知线索的定位 | 第46-82页 |
3.1 三维深度搜索法 | 第46-48页 |
3.1.1 三维深度搜索法理论依据及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3.1.2 爆破音和摩擦音的感知线索研究 | 第47-48页 |
3.2 鼻辅音/m/和/n/的感知线索的寻找 | 第48-76页 |
3.2.1 三个独立的心理声学实验 | 第48-51页 |
3.2.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1-55页 |
3.2.3 /m/的实验数据分析 | 第55-67页 |
3.2.4 /n/的实验数据分析 | 第67-76页 |
3.3 讨论与总结 | 第76-81页 |
3.3.1 一致性与变异性 | 第76-77页 |
3.3.2 鲁棒性 | 第77-78页 |
3.3.3 冲突感知线索 | 第78-79页 |
3.3.4 感知线索开始时间之前的语音部分 | 第79-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基于感知线索的语音增强和音变研究 | 第82-104页 |
4.1 基于感知线索的语音增强与衰减 | 第82-95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82-87页 |
4.1.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87-91页 |
4.1.3 结论 | 第91-95页 |
4.2 基于感知线索的音变 | 第95-102页 |
4.2.1 音变的概述 | 第95-99页 |
4.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99页 |
4.2.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99-10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鼻辅音共振区对正确识别的贡献研究 | 第104-11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10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5.2.1 实验激励 | 第104页 |
5.2.2 对实验激励的处理 | 第104-105页 |
5.2.3 受测对象 | 第105页 |
5.2.4 实验过程 | 第105-106页 |
5.3 数据分析和结论 | 第106-114页 |
5.3.1 鼻音共振区对鼻音正确感知率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5.3.2 鼻音共振区对混淆模式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5-117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