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矿场油气集输与处理论文--油气集输系统的设计与管理论文

长庆油田集输管路压降计算模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2章 集输管路参数计算第13-27页
    2.1 气液物性参数计算第13-22页
        2.1.1 脱气原油的密度第13页
        2.1.2 未溶解天然气的密度第13-15页
        2.1.3 溶解天然气的相对密度第15-16页
        2.1.4 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第16-17页
        2.1.5 溶气原油的密度第17-18页
        2.1.6 液相的密度第18页
        2.1.7 脱气原油的粘度第18页
        2.1.8 溶气原油的粘度第18-20页
        2.1.9 天然气的粘度第20-21页
        2.1.10 含水原油的比热容第21页
        2.1.11 天然气定压摩尔比热容第21页
        2.1.12 天然气节流效应系数第21-22页
        2.1.13 溶气原油的表面张力第22页
    2.2 气液流动参数计算第22-25页
        2.2.1 流量第22-23页
        2.2.2 流速第23-24页
        2.2.3 气液含率第24页
        2.2.4 两相混合物密度第24-25页
    2.3 集输管路运行参数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集输管路油水乳状液粘度模型第27-43页
    3.1 脱气原油乳液的制备和粘度测量第27-32页
        3.1.1 实验仪器第27-28页
        3.1.2 实验油样第28页
        3.1.3 实验步骤第28-29页
        3.1.4 实验结果第29-32页
    3.2 长庆油田W/O型乳状液的粘度模型第32-41页
        3.2.1 W/O型乳状液粘度关系式第32-34页
        3.2.2 W/O型乳状液粘度影响因素第34-37页
        3.2.3 长庆油田W/O型乳状液粘度模型第37-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集输管路流型判断第43-50页
    4.1 气液流型第43-47页
        4.1.1 气液流型的分类第43-45页
        4.1.2 气液流型的划分准则第45-47页
    4.2 油水流型第47-49页
        4.2.1 油水流型的分类第47-48页
        4.2.2 油水流型划分准则第48-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集输管路工艺计算第50-79页
    5.1 集输管路热力计算第50-57页
        5.1.1 管道埋深处的土壤温度第50-52页
        5.1.2 多相流管道温降计算第52-57页
    5.2 集输管路压降模型第57-74页
        5.2.1 一段式管路第58-70页
        5.2.2 三段式管路第70-71页
        5.2.3 各压降模型的对比第71-74页
    5.3 集输半径计算分析第74-77页
        5.3.1 气油比对集输半径的影响第74-75页
        5.3.2 液相流量对集输半径的影响第75-76页
        5.3.3 含水率对集输半径的影响第76页
        5.3.4 管路起伏对集输半径的影响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结论第79-81页
    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2.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油田集输系统节能降耗评价分析研究
下一篇:吴延原油管网密闭输油技术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