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煤复采巷道过破碎煤岩体超前预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注浆技术的应用、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注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14页 |
1.2.2 注浆材料的发展和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注浆理论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4 注入工艺的发展 | 第16页 |
1.2.5 注浆设备的发展 | 第16页 |
1.3 复采巷道注浆支护现存问题 | 第16-20页 |
1.3.1 注浆技术研究现存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1.3.2 复采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矿井区域地质条件 | 第22-42页 |
2.1 矿山地质 | 第22-24页 |
2.1.1 矿井位置、地形 | 第22页 |
2.1.2 井田地层 | 第22-23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2.1.4 可采煤层 | 第23-24页 |
2.1.5 井田水文地质 | 第24页 |
2.2 顶底板岩性及物理力学参数 | 第24-36页 |
2.2.1 煤样、岩样采集 | 第24-26页 |
2.2.2 3号煤顶板岩层柱状图 | 第26-32页 |
2.2.3 3号煤煤及顶板岩石力学测定 | 第32-36页 |
2.3 复采巷道掘进地质条件 | 第36-40页 |
2.3.1 旧式采煤方法 | 第36-37页 |
2.3.2 残煤赋存结构 | 第37-39页 |
2.3.3 复采巷道布置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复采条件下注浆技术及支护研究 | 第42-66页 |
3.1 复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 | 第42-48页 |
3.1.1 赋存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1.2 顶板、底板特性 | 第44页 |
3.1.3 破碎煤岩体力学特性及变形分析 | 第44-45页 |
3.1.4 巷道围岩受力分析 | 第45-48页 |
3.1.5 超前预支护 | 第48页 |
3.2 残煤复采条件下支护方案研究 | 第48-61页 |
3.2.1 巷道支护理论 | 第49-51页 |
3.2.2 复采巷道支护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51-53页 |
3.2.3 残煤复采条件下两次支护方案研究 | 第53-61页 |
3.3 注浆工艺及参数 | 第61-65页 |
3.3.1 巷道全断面注浆工艺 | 第61-62页 |
3.3.2 主要施工参数 | 第62页 |
3.3.3 注浆厚度 | 第62-63页 |
3.3.4 注浆材料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巷道超前预支护数值模拟 | 第66-74页 |
4.1 数值模拟的前处理 | 第66-68页 |
4.1.1 研究对象假设 | 第66页 |
4.1.2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66-67页 |
4.1.3 模型建立和边界条件 | 第67页 |
4.1.4 材料力学参数 | 第67页 |
4.1.5 加载及边界条件 | 第67-68页 |
4.2 无支护开挖的数值模拟 | 第68-70页 |
4.3 巷道掘进的数值模拟 | 第70-73页 |
4.3.1 不同超前支护形式开挖的位移对比 | 第70-71页 |
4.3.2 不同超前支护形式开挖后的塑性区分布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页 |
5.2 论文不足和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