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调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及发展 | 第11-14页 |
1.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柳州市概况 | 第18-29页 |
2.1 地理地貌概况 | 第18页 |
2.2 行政区划及经济发展 | 第18-19页 |
2.2.1 行政划分及人口情况 | 第18-19页 |
2.2.2 国民经济与产业 | 第19页 |
2.3 水资源情况 | 第19-22页 |
2.3.1 主要水系与水资源分布 | 第19-20页 |
2.3.2 降水量与水资源量 | 第20-22页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22-25页 |
2.4.1 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 | 第22-23页 |
2.4.2 用水量及用水水平 | 第23-24页 |
2.4.3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程度 | 第24-25页 |
2.5 柳州市发展布局和指标 | 第25-27页 |
2.5.1 社会经济发展布局 | 第25-26页 |
2.5.2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柳州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 第29-47页 |
3.1 水资源可利用量概念 | 第29-31页 |
3.2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模型 | 第32-35页 |
3.3.1 模型结构和特点 | 第32-33页 |
3.3.2 模型求解思路及步骤 | 第33-35页 |
3.4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与分析 | 第35-45页 |
3.4.1 基础资料 | 第35-36页 |
3.4.2 水资源总量 | 第36页 |
3.4.3 河道内需水量 | 第36-39页 |
3.4.4 汛期弃水量 | 第39-41页 |
3.4.5 跨流域调入、调出的水量 | 第41-42页 |
3.4.6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分析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柳州市水资源需求量预测 | 第47-66页 |
4.1 概述 | 第47-48页 |
4.2 生活需水预测 | 第48-49页 |
4.3 生产需水预测 | 第49-58页 |
4.3.1 农业需水量预测 | 第49-54页 |
4.3.2 工业需水量预测 | 第54-56页 |
4.3.3 公共事业需水量预测 | 第56-58页 |
4.4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 第58页 |
4.5 重点区域需水预测 | 第58页 |
4.6 水资源需求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柳州市水资源承载程度研究 | 第66-81页 |
5.1 概述 | 第66页 |
5.2 水资源承载程度指标模型 | 第66页 |
5.3 水资源承载程度指标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6-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柳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分析 | 第81-104页 |
6.1 概述 | 第81页 |
6.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模型 | 第81-83页 |
6.2.1 模型构建 | 第81-82页 |
6.2.2 模型求解 | 第82-83页 |
6.3 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3-94页 |
6.3.1 计算结果 | 第83-90页 |
6.3.2 计算分析 | 第90-94页 |
6.4 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措施及分析 | 第94-102页 |
6.4.1 调控的必要性 | 第94-95页 |
6.4.2 调控方法和途径 | 第95-98页 |
6.4.3 调控目标 | 第98-100页 |
6.4.4 调控分析 | 第100-10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4-106页 |
7.1 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2-113页 |
附图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