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石灰处治膨胀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膨胀土干湿循环效应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膨胀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试验参数的确定和室内基本物理力学试验 | 第20-33页 |
2.1 试验原料的选取 | 第20-22页 |
2.1.1 膨胀土取样 | 第20-21页 |
2.1.2 石灰的选取 | 第21-22页 |
2.2 试验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22-24页 |
2.2.1 处治土掺灰比的确定 | 第22页 |
2.2.2 处治土闷料时间的确定 | 第22-23页 |
2.2.3 室内试验土样压实度和含水率的确定 | 第23-24页 |
2.3 室内物理力学试验 | 第24-31页 |
2.3.1 配土和物理力学试验试样制备 | 第24-25页 |
2.3.2 物理性质试验 | 第25-27页 |
2.3.3 力学性质试验 | 第27-29页 |
2.3.4 胀缩性试验 | 第29-31页 |
2.4 物理力学试验成果整理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干湿循环效应下石灰处治膨胀土的强度研究 | 第33-48页 |
3.1 概述 | 第33页 |
3.2 三轴试样的制备和养护 | 第33-35页 |
3.3 干湿循环试验 | 第35-38页 |
3.3.1 干湿循环效应的破坏分析 | 第36-38页 |
3.4 试验仪器介绍 | 第38-41页 |
3.4.1 DYNTTS基本构架 | 第38-40页 |
3.4.2 DYNTTS主要技术指标 | 第40-41页 |
3.5 三轴试验方案 | 第41-42页 |
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7页 |
3.6.1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6.2 三轴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3.6.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干湿循环效应下石灰处治膨胀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 第48-81页 |
4.1 概述 | 第48-49页 |
4.2 动三轴试验原理 | 第49-51页 |
4.3 动三轴试验基本理论 | 第51-54页 |
4.3.1 滞回曲线和骨干曲线 | 第51-52页 |
4.3.2 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 | 第52-53页 |
4.3.3 土动本构模型—等效线性模型(Hardin-Drnevich模型) | 第53-54页 |
4.4 试验方案 | 第54-56页 |
4.5 干湿循环效应下石灰土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第56-65页 |
4.5.1 骨干曲线(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4.5.2 动弹模量变化规律 | 第58-62页 |
4.5.3 阻尼比变化规律 | 第62-65页 |
4.6 骨干曲线、动弹模量和阻尼比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79页 |
4.6.1 围压的影响 | 第65-69页 |
4.6.2 固结比的影响 | 第69-72页 |
4.6.3 振动频率的影响 | 第72-76页 |
4.6.4 最大动弹模量 | 第76-78页 |
4.6.5 最大阻尼比 | 第78-7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1-8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5.2 建议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