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场论文

家庭农场生态位演化模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1.3.1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第12-15页
        1.3.2 生态位相关研究第15-19页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9-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2 研究思路第20-22页
第2章 家庭农场生态位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第22-31页
    2.1 家庭农场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第22-25页
        2.1.1 家庭农场概念界定第22页
        2.1.2 我国家庭农场的起源第22-24页
        2.1.3 我国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第24-25页
    2.2 生态位理论起源及应用第25-26页
        2.2.1 生态位理论的起源第25页
        2.2.2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第25-26页
        2.2.3 生态位重要概念第26页
    2.3 家庭农场生态位界定及特征分析第26-31页
        2.3.1 家庭农场生态位理论的适用性第26-27页
        2.3.2 家庭农场生态位的界定第27-28页
        2.3.3 家庭农场生态位的特征第28-31页
第3章 家庭农场生态位模型构建及演化选择第31-42页
    3.1 影响家庭农场生态位的生态因子分析第31-34页
        3.1.1 影响家庭农场生存的生态因子第31-32页
        3.1.2 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生态因子第32-34页
    3.2 家庭农场生态位因子模型构建第34-38页
        3.2.1 家庭农场生态位模型构建依据第34-36页
        3.2.2 家庭农场生态位独特性分析第36-37页
        3.2.3 构建家庭农场生态位环境因子模型第37-38页
    3.3 家庭农场生态位演化路径选择第38-42页
        3.3.1 家庭农场生态位因子重叠度分析第38-40页
        3.3.2 生态位内涵式演化第40-41页
        3.3.3 生态位外延式演化第41-42页
第4章 家庭农场生态位系统动力入树模型构建第42-53页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介绍第42-47页
        4.1.1 系统动力学内涵第42-44页
        4.1.2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第44-46页
        4.1.3 系统动力学对生态位演化的适应性第46-47页
    4.2 基本入树模型构建目的及定性分析第47-49页
        4.2.1 建模目的第47-48页
        4.2.2 建立流位流率系第48页
        4.2.3 确定流位控制流率的定性分析二部分图第48-49页
    4.3 构建系统结构流率基本入树和变量方程第49-53页
        4.3.1 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简化流率基本入树第49-50页
        4.3.2 家庭农场劳动力数量简化流率基本入树第50页
        4.3.3 家庭农场市场能力简化流率基本入树第50-51页
        4.3.4 家庭农场生存能力简化流率基本入树第51-53页
第5章 家庭农场生态位演化仿真模拟及分析第53-66页
    5.1 家庭农场生态位原始状态模拟与分析第53-57页
    5.2 内涵式演化模拟第57-61页
        5.2.1 土地改良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7-58页
        5.2.2 市场开发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8-59页
        5.2.3 种植经济作物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9-61页
    5.3 外延式演化模拟第61-62页
        5.3.1 无规模效益外延式演化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1-62页
        5.3.2 有规模效益外延式演化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2页
    5.4 模拟结论第62-64页
        5.4.1 剪刀差是家庭农场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第62-63页
        5.4.2 家庭农场生态位内涵式演化可以适当延长生命周期第63页
        5.4.3 家庭农场外延式演化在有条件规模化的地区可行第63-64页
    5.5 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建议第64-66页
        5.5.1 采取内松外紧的粮食政策保护家庭农场成长第64页
        5.5.2 采取三产融合措施强化家庭农场竞争力第64-65页
        5.5.3 采取因地制宜促进方式引导家庭农场理性演化第65页
        5.5.4 采取多种扶助手段降低家庭农场演化成本第65-6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9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创新第67-68页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天野沿溪万亩示范片有机蔬菜基地规划
下一篇: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岳阳县葡萄种植户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