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液液和固液相平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1页
    1.1 二甲苯氧化过程研究进展第11-18页
        1.1.1 对二甲苯氧化过程研究进展第11-14页
        1.1.2 间二甲苯氧化过程研究进展第14-17页
        1.1.3 邻二甲苯氧化过程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与关联研究进展第18-23页
        1.2.1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2 液液相平衡的关联模型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3 二甲苯氧化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进展第22-23页
    1.3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与关联研究进展第23-27页
        1.3.1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2 固液相平衡的关联模型研究进展第24-25页
        1.3.3 二甲苯氧化体系的固液相平衡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 同分异构体分子结构与溶解度的定量关系研究进展第27-29页
    1.5 本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液液相平衡研究第31-51页
    2.1 实验部分第31-34页
        2.1.1 实验思路第31页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1-32页
        2.1.3 实验步骤第32-33页
        2.1.4 分析测试方法第33页
        2.1.5 实验条件与范围第33-34页
    2.2 对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液液相平衡第34-38页
        2.2.1 水-醋酸-对二甲苯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第34-37页
        2.2.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37-38页
    2.3 间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液液相平衡第38-42页
        2.3.1 水-醋酸-间二甲苯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第38-41页
        2.3.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41-42页
    2.4 邻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液液相平衡第42-45页
        2.4.1 水-醋酸-邻二甲苯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第42-44页
        2.4.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44-45页
    2.5 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液液相平衡关联第45-49页
        2.5.1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第45-47页
        2.5.2 模型参数的验证第47-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研究第51-87页
    3.1 实验部分第51-53页
        3.1.1 实验思路第51页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1-52页
        3.1.3 实验步骤第52-53页
        3.1.4 实验条件与范围第53页
    3.2 对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第53-61页
        3.2.1 对甲基苯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53-58页
        3.2.2 对苯二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58-61页
        3.2.3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61页
    3.3 间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第61-71页
        3.3.1 间甲基苯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61-66页
        3.3.2 间苯二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66-70页
        3.3.3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70-71页
    3.4 邻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第71-81页
        3.4.1 邻甲基苯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71-76页
        3.4.2 邻苯二甲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第76-80页
        3.4.3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80-81页
    3.5 二甲苯氧化体系中的固液相平衡关联第81-85页
        3.5.1 NRTL方程关联第82-83页
        3.5.2 Apelblat方程关联第83-85页
    3.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4章 芳香羧酸同分异构体溶解度的理论关联研究第87-105页
    4.1 分子结构与溶解度关系讨论第87-90页
        4.1.1 苯二甲酸的分子结构对其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影响第87-88页
        4.1.2 甲基苯甲酸的分子结构对其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影响第88-90页
    4.2 同分异构体溶解度数据的理论关联第90-102页
        4.2.1 关联模型的选择第90-91页
        4.2.2 UNIFAC模型介绍第91-92页
        4.2.3 新基团的划分第92-93页
        4.2.4 实验数据的关联与讨论第93-102页
    4.3 模型参数的验证第102-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5.1 结论第105-106页
    5.2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淀粉膜孔隙度的控制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吸附/电增强吸附污染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