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风险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现实情况 | 第13-14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数据技术与风险的概念 | 第20-33页 |
2.1 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 第20-27页 |
2.1.1 大数据 | 第20-21页 |
2.1.2 技术与现代技术 | 第21-24页 |
2.1.3 大数据技术 | 第24-27页 |
2.2 风险与大数据技术风险 | 第27-33页 |
2.2.1 风险 | 第27-29页 |
2.2.2 技术风险与现代技术风险 | 第29-30页 |
2.2.3 大数据技术风险 | 第30-33页 |
第3章 大数据技术风险的特性 | 第33-52页 |
3.1 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发 | 第33-40页 |
3.1.1 线上虚拟社会的现实化 | 第33-34页 |
3.1.2 线下现实社会的数据化 | 第34-40页 |
3.2 瞬时性与长期性共存 | 第40-43页 |
3.2.1 大数据技术风险生成的瞬时性 | 第40-41页 |
3.2.2 大数据技术风险后果的长期性 | 第41-43页 |
3.3 局部性与广泛性异构 | 第43-48页 |
3.3.1 大数据技术本身的风险结构单一 | 第43-44页 |
3.3.2 大数据技术的社会风险结构复杂 | 第44-48页 |
3.4 均等性与不对等性同在 | 第48-52页 |
3.4.1 数据群体风险后果的均等性 | 第49-50页 |
3.4.2 数据个体风险承担的不对等性 | 第50-52页 |
第4章 大数据技术风险生成的原因及演变 | 第52-64页 |
4.1 大数据技术风险生成的原因 | 第52-56页 |
4.1.1 大数据科学的不确定性 | 第52-53页 |
4.1.2 风险防控的复杂性 | 第53-54页 |
4.1.3 风险认知的不确定性 | 第54-55页 |
4.1.4 风险分配的不确定性 | 第55-56页 |
4.2 大数据技术风险的内生性演变 | 第56-60页 |
4.2.1 技术研发风险从生成到演变 | 第56-57页 |
4.2.2 技术标准从规范到变异 | 第57-59页 |
4.2.3 技术产业化的效益放大到失衡 | 第59页 |
4.2.4 技术应用中的风险生成及转向 | 第59-60页 |
4.3 大数据技术风险的外生性演变 | 第60-64页 |
4.3.1 数据治国风险到政治数据化风险 | 第60-61页 |
4.3.2 数据垄断风险到商业马太化风险 | 第61-62页 |
4.3.3 数据独裁风险到人际关系漠化风险 | 第62-64页 |
第5章 大数据技术风险的控制和治理 | 第64-74页 |
5.1 大数据技术风险的治理原则 | 第64-66页 |
5.1.1 坚持技术与人文的双向评价的原则 | 第64页 |
5.1.2 坚持经济性与安全性相协调的原则 | 第64-65页 |
5.1.3 坚持政府企业公众多方联动的原则 | 第65-66页 |
5.1.4 坚持开放性与共享性并举的原则 | 第66页 |
5.2 大数据技术风险控制的路径选择 | 第66-70页 |
5.2.1 大数据技术风险控制的人文转向 | 第66-67页 |
5.2.2 大数据技术风险控制的生态转向 | 第67-68页 |
5.2.3 大数据技术风险控制的制度创新 | 第68-69页 |
5.2.4 大数据技术风险控制的伦理规制 | 第69-70页 |
5.3 大数据技术风险防控治理体系的中国化 | 第70-74页 |
5.3.1 我国大数据技术风险防控现况 | 第70-71页 |
5.3.2 引入第三方数据托管增强风险防控 | 第71-72页 |
5.3.3 明确法律权责加强大数据伦理规制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