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明通俗小说中的胡人形象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晚明”时间段的界定 | 第18页 |
二、“胡人”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晚明通俗小说中胡僧的“多面性” | 第21-39页 |
第一节 胡僧形象的类别及其特征 | 第22-33页 |
一、解危救难戒欲劝善 | 第22-25页 |
二、慧眼识宝朝贡膜拜 | 第25-28页 |
三、沉耽欲海乐极忘归 | 第28-33页 |
第二节 胡僧形象的文化阐释 | 第33-39页 |
一、情色象征 | 第33-35页 |
二、关锁功能 | 第35-37页 |
三、审丑教化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晚明世风下的胡商识宝故事 | 第39-56页 |
第一节 古代识宝故事的流变 | 第39-42页 |
第二节 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奇异”胡商 | 第42-53页 |
一、胡商鉴识珍宝的非凡技能 | 第42-47页 |
二、胡商“传奇性”的文化意蕴 | 第47-53页 |
第三节 晚明时期识宝胡人的生存困境——解构神秘 | 第53-56页 |
第三章 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其他胡人形象 | 第56-66页 |
第一节 晚明通俗小说中的胡将番兵 | 第56-62页 |
一、胡将番兵的形象类型 | 第56-60页 |
二、文人书写胡将形象的心态探析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晚明通俗小说中的胡姬番女形象 | 第62-66页 |
一、胡姬番女形象类别 | 第62-65页 |
二、胡姬番女形象解读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 | 第76-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