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树脂HP20对海水中腹泻性贝毒的吸附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0 前言第12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赤潮及其危害效应第12-14页
        1.1.1 赤潮的概况第12-13页
        1.1.2 赤潮的危害第13-14页
    1.2 腹泻性贝毒概况第14-17页
        1.2.1 腹泻性贝毒的结构和性质第15-16页
        1.2.2 腹泻性贝毒的来源及分布第16-17页
        1.2.3 DST的毒性及致毒机理第17页
    1.3 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方法第17-20页
        1.3.1 小鼠测试法第18页
        1.3.2 免疫分析法第18-19页
        1.3.3 色谱分析法第19页
        1.3.4 液质联用分析法第19-20页
    1.4 SPATT固相吸附跟踪技术方法背景第20-24页
        1.4.1 SPATT技术的发展概况第20-21页
        1.4.2 SPATT的优点及应用第21-24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25页
        1.5.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2 技术路线第25页
    1.6 研究目的、理论意义第25-26页
2 利玛原甲藻胞内外毒素的分配情况第26-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1.2 试剂与用品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1页
        2.2.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腹泻性贝毒的方法及优化第27-28页
        2.2.2 LC-MS/MS分析腹泻性贝毒的检出限第28页
        2.2.3 利玛原甲藻IP797的培养第28-29页
        2.2.4 不同密度利玛原甲藻藻液中的SPATT吸附实验第29-30页
        2.2.5 利玛原甲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胞内外毒素分配实验第30页
        2.2.6 腹泻性贝毒的毒素提取方法第30-31页
        2.2.7 统计分析第31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38页
        2.3.1 LC-MS/MS分析腹泻性贝毒样品的色谱图第31页
        2.3.2 不同初始藻细胞密度条件下胞内外毒素的分配情况第31-35页
        2.3.3 利玛原甲藻IP797的生长曲线第35页
        2.3.4 利玛原甲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毒素胞内外分配情况第35-38页
    2.4 小结第38-40页
3 海水盐度对树脂吸附腹泻性贝毒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第40-54页
    3.1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1.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0页
        3.1.2 试剂与用品第40-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43页
        3.2.1 SPATT树脂袋的预处理第41页
        3.2.2 毒素的提取与纯化第41页
        3.2.3 不同盐度条件下树脂吸附毒素的动力学实验第41-42页
        3.2.4 HP20树脂的结构表征第42-43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3.3.1 Oasis-HLB固相萃取柱的回收率第43页
        3.3.2 海水盐度对树脂吸附毒素过程的影响第43-49页
        3.3.3 HP20树脂吸附腹泻性贝毒的机制研究第49-53页
    3.4 小结第53-54页
4 贝类累积DST毒素的过程及SPATT的室内应用研究第54-67页
    4.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4.1.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4页
        4.1.2 试剂与用品第54-55页
    4.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4.2.1 利玛原甲藻的培养第55页
        4.2.2 树脂吸附与贻贝累积腹泻性贝毒的模拟实验第55页
        4.2.3 悬浮颗粒物对贝类累积DST毒素的影响实验第55-57页
        4.2.4 样品处理第57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4.3.1 树脂吸附与贝类累积DST毒素的含量变化第57-62页
        4.3.2 悬浮颗粒物对贝类累积毒素的影响实验第62-66页
    4.4 小结第66-67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结论第67页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67-68页
    5.3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9页
致谢第79-80页
个人简介第80页
学术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时间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二维有限元模拟
下一篇:北黄海—渤海表层沉积物和颗粒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