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2.1 海外应收账款存在的原因 | 第14-15页 |
1.2.2 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1.2.4 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46页 |
2.1 A公司概况 | 第24-26页 |
2.1.1 公司背景 | 第24-25页 |
2.1.2 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2.2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 第26-38页 |
2.2.1 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的特点 | 第26-29页 |
2.2.2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纵向分析 | 第29-31页 |
2.2.3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横向分析 | 第31-34页 |
2.2.4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的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2.2.5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36-38页 |
2.3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6页 |
2.3.1 海外客户信用限额管理未考虑账龄因素 | 第38页 |
2.3.2 海外的紧急发货环节不规范 | 第38-39页 |
2.3.3 销售合同条款待规范 | 第39-40页 |
2.3.4 坏账损失确认不合理 | 第40-41页 |
2.3.5 海外回款风险防范不全面 | 第41-42页 |
2.3.6 海外应收账款对账障碍 | 第42-43页 |
2.3.7 海外应收账款信息化模块不完善 | 第43页 |
2.3.8 公司组织结构的限制 | 第43-44页 |
2.3.9 海外应收账款管理未与业绩考核挂钩 | 第44-46页 |
第3章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改进方案 | 第46-58页 |
3.1 科学管理各国客户信用额度 | 第46-49页 |
3.1.1 使用营运资产法计算信用额度作为参考值 | 第46-48页 |
3.1.2 信用额度与应收账款账龄共同制约发货 | 第48-49页 |
3.2 明确非常规途径运输货物的程序 | 第49-50页 |
3.3 完善合同条款 | 第50-51页 |
3.3.1 统一各国客户的销售合同信用期限规定 | 第50页 |
3.3.2 规定手续费的承担方 | 第50-51页 |
3.4 建立海外应收账款的坏账确认制度 | 第51-52页 |
3.5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 第52-55页 |
3.5.1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风险转移手段 | 第52-54页 |
3.5.2 与公司的长期合作银行沟通 | 第54-55页 |
3.6 完善海外应收账款对账措施 | 第55-56页 |
3.6.1 统一海外销售货物的发票编号规则 | 第55页 |
3.6.2 与海外客户确定发票号的认定方式 | 第55-56页 |
3.7 完善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的信息化模块 | 第56-58页 |
3.7.1 外币结算的海外客户的信用限额以外币显示 | 第56页 |
3.7.2 新增海外应收账款延期利息计算自动化功能 | 第56-57页 |
3.7.3 梳理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数据 | 第57-58页 |
第4章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保障措施及预期成效 | 第58-63页 |
4.1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保障措施 | 第58-61页 |
4.1.1 完善A公司关于海外业务的组织结构 | 第58-59页 |
4.1.2 建立应收账款收款考核制度 | 第59-60页 |
4.1.3 由领导层推进改进方案 | 第60页 |
4.1.4 以竞争力提高合同谈判力 | 第60-61页 |
4.2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改进后的预期成效 | 第61-63页 |
4.2.1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的账龄缩短 | 第61-62页 |
4.2.2 A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的金额减少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