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关于政府回应理论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 关于回应平台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四) 西安市政府门户网站方面的研究 | 第15页 |
三、研究内容、框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范畴概述与基础理论 | 第19-27页 |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 | 第19-23页 |
(一) 政民互动的概念与内涵 | 第19-20页 |
(二) 政府回应的内涵、要素、类型及能力评析 | 第20-22页 |
(三)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二、相关理论支撑 | 第23-25页 |
(一) 官僚部门理论 | 第23-24页 |
(二) 政治沟通理论 | 第24页 |
(三) 群众路线理论 | 第24-25页 |
(四)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5页 |
三、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西安市政府门户网站问政板块回应情况 | 第27-59页 |
一、市门户网站发展及政民互动版块概述 | 第27-31页 |
(一) 西安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二) 政民互动版块概述 | 第28-31页 |
二、政民互动版块回应内容分析 | 第31-51页 |
(一) 网民留言回复整体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二) 投诉回应样本分析 | 第33-43页 |
(三) 咨询回应样本分析 | 第43-47页 |
(四) 建议回应样本分析 | 第47-50页 |
(五) 小结 | 第50-51页 |
三、政府门户网在回应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4页 |
(一) 政府回应时效较长,回应能力仍不理想 | 第51-52页 |
(二) 程序性回应态度比重过高,缺乏人文关怀 | 第52-53页 |
(三) 政府回应效能较低,存在议题回应偏好 | 第53页 |
(四) 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专职人员配备不足 | 第53-54页 |
(五) 反馈评价机制不健全,互动层次较低 | 第54页 |
四、影响投诉咨询建议模块回应能力的内外因素 | 第54-59页 |
(一) 影响投诉咨询建议模块回应能力的内部因素 | 第54-56页 |
(二) 影响投诉咨询建议模块回应能力的外部因素 | 第56-59页 |
第四章 改善政府门户网站回应能力的对策探析 | 第59-65页 |
一、公民诉求表达阶段 | 第59-61页 |
(一) 引导公民规范表达,减少无效反映信件 | 第59-60页 |
(二) 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做人民好公仆 | 第60页 |
(三) 建立全国性的回应绩效评估与服务体系 | 第60-61页 |
二、政府处理诉求阶段 | 第61-63页 |
(一) 提升回应主体的汲取、处理能力 | 第61-62页 |
(二) 建立完善政府回应公民诉求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62页 |
(三) 建立完善政府门户网发言人制度 | 第62-63页 |
三、政府回应绩效评估阶段 | 第63-65页 |
(一) 完善门户网站回应效能反馈体系 | 第63页 |
(二) 建立健全回应执行的监督体系 | 第63-64页 |
(三) 建立线下协商民主机制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政民互动关系与协商民主理论间的思考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