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煤矸石及其综合利用的概述 | 第12-15页 |
1.1.1 煤矸石的简介 | 第12-13页 |
1.1.2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 第13-14页 |
1.1.3 煤矸石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2 白炭黑的性质与结构 | 第15-16页 |
1.3 白炭黑的生产方法 | 第16-21页 |
1.3.1 气相法 | 第16-17页 |
1.3.2 液相法 | 第17-21页 |
1.3.2.1 传统沉淀法 | 第17-18页 |
1.3.2.2 解离法 | 第18-20页 |
1.3.2.3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1.3.2.4 微乳液法 | 第20-21页 |
1.3.2.5 超重力法 | 第21页 |
1.4 白炭黑的应用现状 | 第21-23页 |
1.4.1 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2 在涂料、油墨、油漆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4.3 在塑料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4.4 在牙膏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3页 |
1.5 白炭黑的疏水改性 | 第23-26页 |
1.5.1 白炭黑改性的工艺 | 第23-24页 |
1.5.1.1 干法改性工艺 | 第23-24页 |
1.5.1.2 湿法改性工艺 | 第24页 |
1.5.2 改性剂及其改性机理 | 第24-26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页 |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1.7.1 低模数水玻璃碳化法制备白炭黑的工艺参数 | 第26-27页 |
1.7.2 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有机聚合物改性白炭黑 | 第27页 |
1.7.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第28-30页 |
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28-29页 |
2.2 常用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白炭黑的制备 | 第30-50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0-33页 |
3.2.1 碳化法白炭黑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白炭黑的陈化实验 | 第30-31页 |
3.2.3 滤液循环实验 | 第31页 |
3.2.4 产品的检测与表征 | 第31-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8页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33-42页 |
3.3.1.1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吸油值、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1.2 水玻璃浓度对白炭黑吸油值、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1.3 电解质Na_2CO_3对白炭黑吸油值、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1.4 气速对白炭黑吸油值、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1.5 反应温度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1.6 水玻璃浓度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1.7 电解质Na_2CO_3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1.8 气速对孔结构的影响 | 第42页 |
3.3.2 正交试验 | 第42-46页 |
3.3.3 陈化条件的实验 | 第46-47页 |
3.3.3.1 陈化时间对白炭黑吸油值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2 陈化温度对白炭黑吸油值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47页 |
3.3.4 滤液循环实验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白炭黑的疏水改性 | 第50-66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50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50-53页 |
4.2.1 改性方式的选择 | 第50页 |
4.2.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50-51页 |
4.2.3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单因素实验 | 第51页 |
4.2.4 聚乙烯醇改性的单因素实验 | 第51页 |
4.2.5 其他条件下制得的白炭黑的改性实验 | 第51页 |
4.2.6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 | 第51页 |
4.2.7 产品的检测与表征 | 第51-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4.3.1 改性方式的选择 | 第53-55页 |
4.3.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55-56页 |
4.3.3 白炭黑的一次实验 | 第56-58页 |
4.3.4 白炭黑的二次实验 | 第58-60页 |
4.3.5 其他条件下制得的白炭黑的改性实验 | 第60-62页 |
4.3.6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 | 第62-63页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页 |
4.3.8 热重分析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