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及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2.1 项目风险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风险及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特征 | 第20-21页 |
2.2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21-24页 |
2.2.1 光伏电站建设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21页 |
2.2.2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 | 第21-22页 |
2.2.3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 第22-24页 |
2.3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模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及应用研究 | 第26-44页 |
3.1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 | 第26页 |
3.2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的来源 | 第26-27页 |
3.3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步骤 | 第27-28页 |
3.4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 第28-32页 |
3.5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应用研究—以青海省尖扎县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为例(以下简称A项目) | 第32-43页 |
3.5.1 A项目概况 | 第32-34页 |
3.5.2 A项目的风险识别过程 | 第34-38页 |
3.5.3 风险指标检验 | 第38-39页 |
3.5.4 A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及其应对措施 | 第44-71页 |
4.1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4-45页 |
4.1.2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6页 |
4.2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第46-54页 |
4.2.1 网络分析法 | 第46-47页 |
4.2.2 灰色理论 | 第47-48页 |
4.2.3 灰色网络分析法(GANP)项目应用 | 第48-49页 |
4.2.4 基于灰色网络分析法(GANP)的风险评价模型 | 第49-53页 |
4.2.5 灰色网络分析法(GANP)与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的对比 | 第53-54页 |
4.3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应用研究—以A项目为例 | 第54-65页 |
4.3.1 数据采集 | 第54页 |
4.3.2 灰色网络分析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 第54-57页 |
4.3.3 灰色网络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第57-63页 |
4.3.4 GAHP与GANP风险评价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4.3.5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64-65页 |
4.4 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应对措施—以A项目为例 | 第65-70页 |
4.4.1 项目的风险评估分析 | 第66-67页 |
4.4.2 A项目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综合性防范和化解措施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5.1.1 研究成果 | 第71页 |
5.1.2 研究创新 | 第71-72页 |
5.1.3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附录B 两两对比表格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