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第15-23页 |
1 中医对中风偏瘫认识 | 第15-17页 |
1.1 中风病认识 | 第15-16页 |
1.2 中风偏瘫弛缓与痉挛之认识 | 第16-17页 |
1.3 针灸对中风偏瘫治疗的古代文献记载 | 第17页 |
2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现代临床概况 | 第17-19页 |
2.1 体针疗法 | 第17-18页 |
2.2 头针疗法 | 第18页 |
2.3 眼针疗法 | 第18页 |
2.4 腹针疗法 | 第18-19页 |
2.5 腕踝针疗法 | 第19页 |
2.6 针刺综合治疗 | 第19页 |
3 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 | 第19-21页 |
3.1 中风弛缓瘫机制 | 第20页 |
3.2 中风痉挛瘫机制 | 第20-21页 |
4 现代临床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21页 |
5 现代康复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21-23页 |
5.1 现代康复治疗机制 | 第21-22页 |
5.2 现代康复临床概况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3-2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24-25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25-28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第29页 |
2.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判定 | 第29页 |
2.6 随机与盲法 | 第29-30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0-38页 |
3.1 弛缓瘫患者和痉挛瘫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第30-31页 |
3.2 弛缓瘫患者和痉挛瘫患者ADL治疗前后结果 | 第31-33页 |
3.3 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观察结果 | 第33-34页 |
3.4 弛缓瘫与痉挛瘫MBI与FMA评分增加值比较 | 第34-35页 |
3.5 总体MBI评分治疗前后结果 | 第35-36页 |
3.6 三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47页 |
1 针灸康复治疗方案分析 | 第38-42页 |
1.1 头针疗法 | 第38页 |
1.2 通督调神、养阴通督与醒脑开窍 | 第38-40页 |
1.3 选经取穴分析 | 第40-4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2.1 中风弛缓瘫患者与痉挛瘫患者治疗前后ADL分析 | 第42-43页 |
2.2 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治疗前后FMA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2.3 两种不同类型瘫痪之间治疗前后比较 | 第44-45页 |
2.4 总体治疗前后MBI与FMA评分分析 | 第45页 |
2.5 针灸结合康复机制分析 | 第45-46页 |
3 结论 | 第46页 |
4 创新之处 | 第46页 |
5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综述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 第53-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