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深梁与浅梁的受力特点 | 第15-16页 |
1.3 钢筋混凝土短梁尺寸效应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4 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深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9-23页 |
1.4.1 GB50010-2010 | 第19页 |
1.4.2 美国ACI318-11 | 第19-20页 |
1.4.3 加拿大CSA A23.3-04 | 第20页 |
1.4.4 Zhang和Tan的修正压拉杆模型(D-STM) | 第20-21页 |
1.4.5 Mihaylov的两参数运动理论模型(2PKT) | 第21-22页 |
1.4.6 Choi的计算公式 | 第22页 |
1.4.7 Zsutty的统计公式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无腹筋混凝土深梁受剪试验方案 | 第25-37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5-36页 |
2.2.1 试件设计 | 第26-27页 |
2.2.2 试件制作 | 第27-28页 |
2.2.3 材性试验 | 第28页 |
2.2.4 测量方案 | 第28-33页 |
2.2.5 试验装置 | 第33-35页 |
2.2.6 加载方案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无腹筋混凝土深梁受剪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37-57页 |
3.1 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3.1.1 主要试验结果 | 第37页 |
3.1.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37-39页 |
3.2 实验现象 | 第39-45页 |
3.2.1 裂缝形态的发展过程 | 第39-45页 |
3.2.2 试件最终破坏照片 | 第45页 |
3.3 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45-53页 |
3.3.1 钢筋应变 | 第45-49页 |
3.3.2 跨中混凝土应变 | 第49-51页 |
3.3.3 梁顶混凝土应变 | 第51-53页 |
3.4 裂缝宽度的变化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7页 |
第4章 无腹筋混凝土深梁受剪尺寸效应机理分析 | 第57-69页 |
4.1 骨料咬合力 | 第57-62页 |
4.1.1 从运动模型分析 | 第58-61页 |
4.1.2 从力学模型分析 | 第61-62页 |
4.2 纵筋销栓力 | 第62页 |
4.3 裂缝形态发展差异分析 | 第62-65页 |
4.3.1 剪压区微裂缝形态差异 | 第62-64页 |
4.3.2 撕裂裂缝形态差异 | 第64-65页 |
4.4 压溃区混凝土受力分析 | 第65-67页 |
4.4.1 压溃区高度变化规律 | 第66页 |
4.4.2 压溃区破坏准则的差异分析 | 第66-67页 |
4.5 剪摩擦传力机制 | 第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无腹筋深梁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 | 第69-78页 |
5.1 已有理论模型 | 第69-73页 |
5.1.1 Zhang和Tan的修正压拉杆模型(D-STM) | 第69-70页 |
5.1.2 Mihaylov的两参数运动理论(2PKT) | 第70-71页 |
5.1.3 Choi的计算公式 | 第71页 |
5.1.4 Zsutty的统计公式 | 第71-72页 |
5.1.5 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 | 第72-73页 |
5.2 各国规范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73-74页 |
5.3 试验数据与已有试验数据的比较 | 第74-75页 |
5.3.1 数据的筛选原则 | 第74页 |
5.3.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78-80页 |
观察的主要实验现象 | 第78-80页 |
获得的主要试验结论 | 第80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