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ArcGIS软件和最大熵模型分析樟子松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以东北地区为例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樟子松地理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1.2.1 樟子松特性 | 第11-13页 |
| 1.2.2 樟子松地理分布 | 第13-14页 |
| 1.2.3 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3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17-23页 |
| 2.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2.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4 研究资料 | 第18-20页 |
| 2.4.1 矢量地图数据库 | 第18页 |
| 2.4.2 樟子松实际地理分布数据 | 第18-19页 |
| 2.4.3 气象数据 | 第19-20页 |
| 2.5 技术基础 | 第20-23页 |
| 2.5.1 ArcGIS 10简介 | 第20-21页 |
| 2.5.2 MaxEnt模型简介 | 第21-22页 |
| 2.5.3 空间数据框架的统一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樟子松主导气候因子的选取 | 第23-28页 |
| 3.1 气象资料插值处理 | 第23-24页 |
| 3.1.1 数据制备 | 第23-24页 |
| 3.1.2 克里金插值 | 第24页 |
| 3.2 潜在气候因子的筛选 | 第24-26页 |
| 3.3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樟子松潜在分布的气候适宜性 | 第28-35页 |
| 4.1 模型适用性评价 | 第28-29页 |
| 4.2 气候适宜性划分 | 第29-31页 |
| 4.3 主导气候因子分析 | 第31-33页 |
| 4.4 樟子松林适生区的气候特征 | 第33页 |
| 4.5 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樟子松潜在分布的年代际动态 | 第35-39页 |
| 5.1 潜在地理分布的年代际变化 | 第35-36页 |
| 5.2 气候适宜区的面积变化 | 第36-37页 |
| 5.3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