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一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二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一、生态文化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一 ) 生态文化 | 第13页 |
( 二 )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 第13-14页 |
二、生态文化的结构 | 第14-16页 |
( 一 ) 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 | 第14页 |
( 二 ) 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 | 第14页 |
( 三 ) 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 | 第14-16页 |
三、生态文化的特征 | 第16-17页 |
( 一 ) 历史传承性 | 第16页 |
( 二 ) 内在和谐性 | 第16页 |
( 三 ) 发展持续性 | 第16-17页 |
( 四 ) 体系科学性 | 第17页 |
( 五 ) 价值倍增性 | 第17页 |
四、生态文化的功能 | 第17-20页 |
( 一 ) 生态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7-19页 |
( 二 ) 生态文化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培育的理论渊源 | 第20-30页 |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理论 | 第20-24页 |
( 一 ) 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 第20-22页 |
( 二 )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 第22页 |
( 三 ) 佛教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 第22-24页 |
二、当代西方生态文化理论 | 第24-26页 |
( 一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 二 ) 深层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理论 | 第26-30页 |
( 一 )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6-27页 |
( 二 )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实践观 | 第27-28页 |
( 三 )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制度观 | 第28页 |
( 四 )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消费观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培育的发展历程 | 第30-43页 |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 第30-33页 |
( 一 ) 环境保护进入法制阶段 | 第30页 |
( 二 ) 依靠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 第30-31页 |
( 三 ) 全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 | 第31-32页 |
( 四 ) 重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 第33-36页 |
( 一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3页 |
( 二 ) 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3-34页 |
( 三 ) 发展教育和科技 , 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 第34-35页 |
( 四 ) 继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 第35页 |
( 五 ) 加强国际合作 , 保护生态环境 | 第35-36页 |
三、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 第36-38页 |
( 一 ) 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 第36页 |
( 二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发展循环经济 | 第36-37页 |
( 三 )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7页 |
( 四 )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 | 第37-38页 |
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探索 | 第38-43页 |
( 一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第38-39页 |
( 二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第39页 |
( 三 )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 第39-41页 |
( 四 )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第41-42页 |
( 五 ) 弘扬生态文化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43-50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培育取得的成就 | 第43-46页 |
( 一 ) 制度层面上生态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 第43页 |
( 二 ) 战略思想层面上不断突破 | 第43-44页 |
( 三 ) 政策层面上不断调整完善 | 第44-45页 |
( 四 ) 教育层面上生态文化教育逐渐发展 | 第45-46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 一 ) 政府 — — 生态管理模式不科学 | 第46-47页 |
( 二 ) 企业 — — 生态责任感较弱 | 第47-48页 |
( 三 ) 公众 — — 生态意识淡薄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推进我国生态文化培育的途径 | 第50-58页 |
一、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化的培育 | 第50-52页 |
( 一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 | 第50-51页 |
( 二 ) 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 | 第51-52页 |
二、优化政府驱动机制 | 第52-55页 |
( 一 ) 强化政府生态责任意识 | 第52页 |
( 二 ) 完善国家发展规划 | 第52-53页 |
( 三 ) 加强生态培育法制建设 | 第53-55页 |
三、优化社会参与机制 | 第55-56页 |
( 一 ) 促进公民生态政治参与 | 第55-56页 |
( 二 ) 引领环保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 第56页 |
四、大力开展生态教育 | 第56-58页 |
( 一 ) 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 | 第56-57页 |
( 二 ) 优化生态教育师资队伍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