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千枚岩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2.2 高地应力挤压性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研究 | 第20-21页 |
1.2.3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的工程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1.3 高地应力隧道围岩大变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2-2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 成兰铁路千枚岩隧道地应力特征分析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成兰铁路大变形隧道工程区地应力统计分析 | 第28-31页 |
2.2.1 龙门山断裂东北段 | 第28-30页 |
2.2.2 映秀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地区 | 第30-31页 |
2.3 区域地应力现场测试成果分析 | 第31-41页 |
2.4 成兰铁路千枚岩隧道地应力综合分析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千枚岩物理及水理特性试验研究 | 第44-5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矿物成分特征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44-54页 |
3.2.1 薄片鉴定试验 | 第45-47页 |
3.2.2 X-射线粉晶衍射试验 | 第47-48页 |
3.2.3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试验 | 第48-51页 |
3.2.4 化成分学分析 | 第51页 |
3.2.5 扫描电镜试验 | 第51-54页 |
3.3 千枚岩的物理特性 | 第54-55页 |
3.4 千枚岩水理特性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千枚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58-120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原状千枚岩试验样品的制取 | 第58-61页 |
4.2.1 取样地点及岩性 | 第58-60页 |
4.2.2 千枚岩层理结构倾角的确定及试样钻取 | 第60-61页 |
4.2.3 千枚岩试样的切割加工 | 第61页 |
4.3 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 第61-83页 |
4.3.1 试验设备、方案与试样情况 | 第61-63页 |
4.3.2 各向异性特性研究 | 第63-73页 |
4.3.3 扩容特性试验研究 | 第73-79页 |
4.3.4 单轴压缩破裂机制研究 | 第79-83页 |
4.4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 第83-96页 |
4.4.1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83-84页 |
4.4.2 三轴压缩变形特性研究 | 第84-88页 |
4.4.3 三轴压缩强度及变形参数分析 | 第88-92页 |
4.4.4 三轴压缩破裂机制研究 | 第92-96页 |
4.5 三轴加轴压、卸围压力学试验研究 | 第96-108页 |
4.5.1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96-97页 |
4.5.2 加轴压、卸围压变形特性 | 第97-99页 |
4.5.3 三轴卸围压压缩强度及变形参数分析 | 第99-104页 |
4.5.4 三轴加轴压、卸围压破裂机制研究 | 第104-108页 |
4.6 劈裂拉伸试验研究 | 第108-113页 |
4.6.1 试验设备、方案与试样情况 | 第108-109页 |
4.6.2 千枚岩间接拉伸变形特性 | 第109-110页 |
4.6.3 变角度拉伸强度特征分析 | 第110-111页 |
4.6.4 间接拉伸破裂机制研究 | 第111-113页 |
4.7 单轴循环加、卸载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113-117页 |
4.7.1 试样制备、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113-114页 |
4.7.2 单轴循环加、卸载变形特性 | 第114-116页 |
4.7.3 单轴循环加、卸载扩容特性 | 第116-117页 |
4.7.4 单轴循环加、卸载压缩破裂机制研究 | 第11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5 千枚岩三轴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 第120-134页 |
5.1 引言 | 第120页 |
5.2 试样制备、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120-122页 |
5.3 千枚岩轴向应变-时间流变变形特性 | 第122-124页 |
5.3.1 轴向流变特性分析 | 第122-123页 |
5.3.2 轴向流变速率特性分析 | 第123-124页 |
5.4 千枚岩流变过程中的变形特性研究 | 第124-132页 |
5.4.1 流变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规律 | 第125-126页 |
5.4.2 围压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5.4.3 流变过程中塑性特性的分析 | 第128-129页 |
5.4.4 三轴流变破裂机制研究 | 第129-13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6 工程应用 | 第134-160页 |
6.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34-139页 |
6.2 千枚岩隧道围岩大变形微观分析 | 第139-148页 |
6.2.1 围岩大变形与千枚岩矿物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140-142页 |
6.2.2 围岩大变形与地应力相关性分析 | 第142-148页 |
6.2.3 围岩大变形与围岩岩体质量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148页 |
6.3 工程应用 | 第148-1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0-161页 |
7.2 创新点 | 第161页 |
7.3 展望 | 第161-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2-1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