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裂缝的原因 | 第8页 |
1.1.2 裂缝影响及其危害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裂缝处理方法 | 第11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断裂力学在裂缝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26页 |
2.1 断裂参数 | 第13-15页 |
2.1.1 基本参数 | 第13-14页 |
2.1.2 断裂模型与裂纹类型 | 第14-15页 |
2.2 能量法则 | 第15-21页 |
2.2.1 Griffith 断裂能量理论 | 第15-17页 |
2.2.2 应变能释放率 G | 第17-18页 |
2.2.3 K-G 关系 | 第18-20页 |
2.2.4 裂缝开展准则 | 第20-21页 |
2.3 断裂能和混凝土中的受拉软化关系 | 第21-25页 |
2.3.1 断裂能GF | 第21-22页 |
2.3.2 受拉软化关系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虚拟裂纹模型及其数值结果 | 第26-34页 |
3.1 虚拟裂纹模型 | 第26-31页 |
3.1.1 模型概念 | 第26-28页 |
3.1.2 数值模型 | 第28-31页 |
3.2 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3.2.1 叠加原理 | 第31页 |
3.2.2 相互作用原理 | 第31-32页 |
3.3 双节点裂缝路径模型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I 型和混合型断裂问题分析 | 第34-62页 |
4.1 I 型断裂模型应用 | 第34-46页 |
4.1.1 单裂缝 | 第34-36页 |
4.1.2 多裂缝 | 第36-39页 |
4.1.3 弯曲梁的裂缝分析 | 第39-46页 |
4.2 混合型断裂问题分析 | 第46-54页 |
4.2.1 内聚力模型 | 第46-48页 |
4.2.2 裂缝模型在混合型断裂中的改进 | 第48-54页 |
4.3 剪切梁的数值分析 | 第54-61页 |
4.3.1 参量分析(在五种剪切-COD 关系情况下) | 第55-59页 |
4.3.2 II 型断裂能的参量分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EFCM 在混凝土裂缝分析中的应用 | 第62-93页 |
5.1 Fortran 语言简介 | 第62页 |
5.2 I 型裂缝分析程序 | 第62-67页 |
5.2.1 有限元模型 | 第62-63页 |
5.2.2 程序概述 | 第63-64页 |
5.2.3 程序结构 | 第64-67页 |
5.3 混合型裂缝分析程序 | 第67-75页 |
5.3.1 有限元模型 | 第67页 |
5.3.2 程序结构 | 第67-68页 |
5.3.3 程序主要规则 | 第68-75页 |
5.4 数值分析 | 第75-91页 |
5.4.1 I 型裂缝数值结果分析 | 第75-85页 |
5.4.2 混合型裂缝数值结果分析 | 第85-90页 |
5.4.3 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90-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