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0.2.1 断裂带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0.2.2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 第12-14页 |
0.2.3 断裂带封闭机理及封闭类型 | 第14-15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砂-泥互层断裂带内部结构、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 | 第17-27页 |
1.1 断裂带二元结构划分及主要构成要素 | 第18-20页 |
1.1.1 断层核 | 第18-19页 |
1.1.2 破碎带 | 第19-20页 |
1.2 砂岩内断裂带结构类型 | 第20-25页 |
1.2.1 高孔隙性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 | 第20-24页 |
1.2.2 低孔隙性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 | 第24-25页 |
1.3 泥岩内断裂带结构类型 | 第25-27页 |
1.3.1 泥岩在未固结-固结成岩阶段形成的断裂带结构 | 第25-26页 |
1.3.2 泥岩在超固结成岩阶段形成的断裂带结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低孔隙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 第27-44页 |
2.1 秦皇岛柳江盆地黑山窑村剖面地质背景 | 第27-29页 |
2.1.1 柳江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 第27页 |
2.1.2 野外实测黑山窑村剖面特征 | 第27-29页 |
2.2 断裂变形机制及内部结构 | 第29-30页 |
2.3 野外露头断裂带结构宏观特征 | 第30-41页 |
2.3.1 黑山窑村剖面1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30-37页 |
2.3.2 黑山窑村剖面2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37-39页 |
2.3.3 黑山窑村剖面3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39-40页 |
2.3.4 黑山窑村剖面4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40-41页 |
2.4 低孔隙砂-泥互层断裂带内部结构演化模式 | 第41-44页 |
第三章 高孔隙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 第44-60页 |
3.1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英东构造带地质背景 | 第44-46页 |
3.1.1 柴达木盆地构造和地质演化概况 | 第44页 |
3.1.2 野外实测柴达木盆地油砂山剖面特征 | 第44-46页 |
3.2 断裂变形机制及内部结构 | 第46页 |
3.3 野外露头断裂带结构宏观特征 | 第46-54页 |
3.3.1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英东构造带1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46-48页 |
3.3.2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英东构造带2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48-49页 |
3.3.3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英东构造带3号断层断裂带结构 | 第49-54页 |
3.4 高孔隙砂-泥互层断裂带内部结构演化模式 | 第54-60页 |
3.4.1 变形带内微观结构及演化过程 | 第54-55页 |
3.4.2 高孔隙砂-泥互层中断裂带形成演化模式 | 第55-58页 |
3.4.3 变形带演化过程与断裂带物性之间的关系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60-73页 |
4.1 断裂对储层的反向改造作用 | 第60-67页 |
4.1.1 断裂导致低孔隙性储层物性提高 | 第61-64页 |
4.1.2 断裂造成高孔隙性储层物性变差 | 第64-67页 |
4.2 断层封闭机理差异及油气聚集模式 | 第67-73页 |
4.2.1 低孔隙性储层岩性对接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模式 | 第69-71页 |
4.2.2 高孔隙性储层断层岩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模式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