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縮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 第13-39页 |
·立题依据 | 第13-15页 |
·甘草为重要医药和化工原料 | 第13页 |
·品种选育是提高和稳定甘草药材产量和品质重要途径 | 第13页 |
·选择育种为现阶段甘草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 | 第13-14页 |
·适当的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是甘草选择育种的基础 | 第14页 |
·明确甘草传粉生物学特性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品种选育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5-28页 |
·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相关方法学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研究展望 | 第27-28页 |
·论文总体设计 | 第28-39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总体研究方案 | 第28-29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主要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31-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页 |
·预期结果 | 第36-39页 |
第2章 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分析 | 第39-62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调查与测定方法 | 第39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甘草主要数量性状变异规律研究 | 第41-45页 |
·栽培甘草主要数量性状间相互关系分析 | 第45-50页 |
·栽培甘草成分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45页 |
·栽培甘草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 第45-48页 |
·栽培甘草表型性状与根鲜重和成分PC1间的通径分析 | 第48-50页 |
·栽培甘草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第50-53页 |
·高产优质甘草选择指标筛选与选择方程的建立 | 第53-58页 |
·高产优质甘草单一选择指标的筛选 | 第53-55页 |
·高产优质甘草选择指数方程的建立 | 第55-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62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第3章 种质与环境对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影响 | 第62-8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调查与测定方法 | 第6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不同种质和环境下甘草主要数量性状差异分析 | 第63-69页 |
·不同环境下甘草主要数量性状变异描述与比较 | 第63-64页 |
·不同种质下甘草主要数量性状变异描述与比较 | 第64-69页 |
·甘草主要数量性状的种质与环境及互作效应分析 | 第69-74页 |
·甘草主要数量性状影响因素的联合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甘草主要数量性状的种质与环境效应分析 | 第71-73页 |
·种质与环境对甘草根鲜重和成分性状影响分析 | 第73-74页 |
·甘草主要数量性状变异的生态学机制探讨 | 第74-7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7-80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4章 不同类型甘草生长及光合性能变异研究 | 第80-92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80页 |
·调查与测定方法 | 第80-8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81页 |
·不同类型甘草生长动态规律 | 第81-86页 |
·不同类型甘草主要生长时期光合性能的变异 | 第86-88页 |
·光合色素与比叶重的变异 | 第86-87页 |
·光合特征指标的变异 | 第87-88页 |
·不同类型甘草光合性能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第88-8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9-92页 |
·小结 | 第89页 |
·讨论 | 第89-92页 |
第5章 不同类型甘草种质的综合评价 | 第92-104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试验材料 | 第92页 |
·调查与测定方法 | 第9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92-93页 |
·不同类型甘草性状特征比较及相关分析 | 第93-96页 |
·基于不同育种目标的甘草种质主成分分析 | 第96-99页 |
·不同育种目标甘草各性状主成分的提取 | 第96-98页 |
·不同育种目标甘草各性状主成分得分 | 第98-99页 |
·不同类型甘草的综合评价 | 第99-100页 |
·优良甘草种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100-101页 |
·不同育种目标材料特征综合分析 | 第10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4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6章 甘草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4-11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104页 |
·试验方法 | 第104-107页 |
·甘草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7-112页 |
·甘草花蕾期和开花期小花发育动态观察 | 第107-110页 |
·甘草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变化 | 第110页 |
·甘草传粉方式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甘草品种选育与扩繁技术途径探讨 | 第112-113页 |
·甘草品种选育技术探讨 | 第112-113页 |
·甘草品种扩繁途径探讨 | 第11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16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2页 |
·结论 | 第116-119页 |
·讨论 | 第119-121页 |
·本文特色与创新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134页 |
附图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