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宫崎骏作品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9-11页 |
1.2.1 动画电影 | 第9页 |
1.2.2 跨文化传播 | 第9-10页 |
1.2.3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日本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概况 | 第18-27页 |
2.1 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与传播 | 第18-21页 |
2.1.1 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2 日本动画电影的传播现状 | 第19-21页 |
2.2 日本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维度分析 | 第21-27页 |
2.2.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第22-23页 |
2.2.2 不确定性规避 | 第23-24页 |
2.2.3 权力距离 | 第24-25页 |
2.2.4 阳性主义与阴性主义 | 第25-27页 |
3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个案研究 | 第27-35页 |
3.1 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概述 | 第27-29页 |
3.1.1 作品分类 | 第27页 |
3.1.2 作品评价 | 第27-29页 |
3.2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文本分析 | 第29-35页 |
3.2.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兼具 | 第29-30页 |
3.2.2 高度不确定性规避向低度转化 | 第30-32页 |
3.2.3 权力距离的转变 | 第32-33页 |
3.2.4 阴性主义占主导 | 第33-35页 |
4 日本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特征总结 | 第35-47页 |
4.1 文化维度的合理构建 | 第36-39页 |
4.1.1 价值观的融合构建 | 第36-37页 |
4.1.2 故事主题契合文化共性 | 第37-38页 |
4.1.3 套用西方模式塑造人物形象 | 第38-39页 |
4.2 文化维度的符号转化 | 第39-47页 |
4.2.1 立足本民族文化特色 | 第39-40页 |
4.2.2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 | 第40-44页 |
4.2.3 细节之处强化风格 | 第44-47页 |
5 日本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启示 | 第47-52页 |
5.1 重新定位动画电影的传播理念 | 第47-48页 |
5.1.1 打破传统受众定位,拓宽传播市场 | 第47页 |
5.1.2 既重制作又重传播,扩大国际影响 | 第47-48页 |
5.1.3 合理制定传播模式,提高传播效率 | 第48页 |
5.2 多角度丰富动画电影的传播元素 | 第48-50页 |
5.2.1 调整固守民族性的思维局限 | 第48-49页 |
5.2.2 重视动画电影配乐的辅助性 | 第49页 |
5.2.3 转变故事角色塑造的单一性 | 第49-50页 |
5.3 提升动画电影的文化接近性 | 第50-52页 |
5.3.1 深化故事主题,贴近文化共性 | 第50页 |
5.3.2 恰当利用技巧,强化文化特色 | 第50-51页 |
5.3.3 拓宽选题范围,提供多样作品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