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1.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 2.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3.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4.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5.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的戏剧改革 | 第16-24页 |
| 1.1 戏改政策的制定 | 第16-18页 |
| 1.2 戏改机构的设立 | 第18-24页 |
| 第二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剧团 | 第24-36页 |
| 2.1 剧团的成立与分布 | 第24-33页 |
| 2.2 剧团的改革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职人员 | 第36-42页 |
| 3.1 演职人员的培养 | 第36-37页 |
| 3.2 演职人员的待遇 | 第37-39页 |
| 3.3 创作人才的网罗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剧目 | 第42-56页 |
| 4.1 传统剧目的改编 | 第42-45页 |
| 4.2 现代剧目的创作 | 第45-51页 |
| 4.2.1 新编历史剧 | 第45-50页 |
| 4.2.2 新创现代小戏 | 第50-51页 |
| 4.3 不同思想倾向 | 第51-56页 |
| 4.3.1 摒弃低俗素材,适应大众审美 | 第51-53页 |
| 4.3.2 剔除封建残余,展现人民情感 | 第53-56页 |
| 第五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场所与风格 | 第56-64页 |
| 5.1 主要演出场所 | 第56-62页 |
| 5.2 现实主义演出风格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8页 |
| 一、山东地方戏戏改的得与失 | 第64-65页 |
| 二、对现代戏曲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