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3.3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20页 |
2.1.2 城乡统筹 | 第20-21页 |
2.1.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 | 第21-22页 |
2.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公平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 第25-29页 |
3.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必然性 | 第25-26页 |
3.1.1 构建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 第25页 |
3.1.2 发展社会经济与促进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 第25页 |
3.1.3 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弊端的重要方式 | 第25-26页 |
3.1.4 空巢老人和失地农民的客观需要 | 第26页 |
3.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可行性 | 第26-28页 |
3.2.1 政治基础良好 | 第26-27页 |
3.2.2 经济实力增强 | 第27页 |
3.2.3 国家政策支持 | 第27页 |
3.2.4 参保意识提高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 第29-34页 |
4.1 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差异 | 第29-31页 |
4.1.1 筹资主体结构方面 | 第29-30页 |
4.1.2 城乡统筹层次方面 | 第30页 |
4.1.3 承受社会风险方面 | 第30-31页 |
4.1.4 制度覆盖范围方面 | 第31页 |
4.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困境分析 | 第31-33页 |
4.2.1 统筹发展不协调 | 第31页 |
4.2.2 保障水平层次不齐 | 第31-32页 |
4.2.3 资金来源不稳定 | 第32页 |
4.2.4 相关法律政策滞后 | 第32页 |
4.2.5 实施效率不高 | 第32-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典型模式分析 | 第34-49页 |
5.1 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典型模式 | 第34-43页 |
5.1.1 华北地区——北京模式 | 第34-35页 |
5.1.2 华东地区——上海模式 | 第35-36页 |
5.1.3 华南地区——广东模式 | 第36-38页 |
5.1.4 华中地区——河南模式 | 第38-39页 |
5.1.5 东北地区——辽宁模式 | 第39-40页 |
5.1.6 西北地区——陕西模式 | 第40-41页 |
5.1.7 西南地区——四川模式 | 第41-42页 |
5.1.8 国内典型地区启示 | 第42-43页 |
5.2 对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43-48页 |
5.2.1 对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 第44-45页 |
5.2.2 对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 第45-46页 |
5.2.3 对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 | 第46-47页 |
5.2.4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启示 | 第47-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49-55页 |
6.1 加强对省级统筹制度的完善 | 第49-50页 |
6.1.1 强化政府的垂直化管理 | 第49-50页 |
6.1.2 逐步完善横向省域间的制度建设 | 第50页 |
6.2 健全保障机制的运行与统一 | 第50-51页 |
6.2.1 提高保障标准的精细化程度 | 第50-51页 |
6.2.2 优化动态缴费制度,提高财政补贴力度 | 第51页 |
6.3 稳定资金来源并拓宽资金渠道 | 第51-52页 |
6.3.1 统一并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 第51-52页 |
6.3.2 建立健全养老金入市补充制度 | 第52页 |
6.4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建设 | 第52-53页 |
6.4.1 加快推进立法政策出台的进程 | 第52-53页 |
6.4.2 加强法律运行中的监督力度 | 第53页 |
6.5 构建完善的业务管理服务制度 | 第53-54页 |
6.5.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意识 | 第53-54页 |
6.5.2 推广互联网+养老保险的服务平台体系 | 第5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