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6页 |
第一节 急性肺损伤发病的分子机制 | 第12-17页 |
1 参与ALI发病的主要细胞 | 第12-13页 |
1.1 肺泡巨噬细胞(AM ) | 第12页 |
1.2 中性粒细胞(PMN) | 第12-13页 |
1.3 其他细胞 | 第13页 |
2 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 | 第13-15页 |
2.1 肿瘤坏死因子 α | 第13-14页 |
2.2 白介素-6(IL-6) | 第14页 |
2.3 白介素-1β(IL-1β) | 第14页 |
2.4 白介素-10(IL-10) | 第14-15页 |
2.5 白介素-4(IL-4) | 第15页 |
2.6 白介素-13(IL-13) | 第15页 |
2.7 核因子-κB( NF-κB) | 第15页 |
2.8 环氧合酶-2(COX-2) | 第15页 |
3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 | 第15-17页 |
3.1 髓过氧化酶(MPO) | 第16页 |
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 | 第16-17页 |
4 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 | 第17页 |
第二节 守宫木属植物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1 守宫木属概述 | 第17-23页 |
1.1 守宫木属药理及病理活性概述 | 第17-23页 |
2 龙利叶概述 | 第23-26页 |
2.1 龙利叶的药理及毒理概述 | 第23-24页 |
2.2 龙利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第26-53页 |
第一节 棕矢车菊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26-36页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28页 |
1.1 仪器 | 第26页 |
1.2 供试品与试剂 | 第26-27页 |
1.3 动物 | 第27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 棕矢车菊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28-34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28-29页 |
2.2 检测指标 | 第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34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龙利叶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第36-53页 |
1 龙利叶的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36-37页 |
1.1 供试品与试剂 | 第36-37页 |
2 龙利叶的急性毒性实验 | 第37页 |
3 龙利叶水提醇沉上清液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37-40页 |
3.1 试验分组 | 第37-38页 |
3.2 检测指标 | 第3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0页 |
4 龙利叶水提醇沉上清液的大孔树脂 40%乙醇洗脱部位(LLY40) 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40-45页 |
4.1 LLYCSL与LLY40治疗急性肺损伤比较 | 第40-41页 |
4.2 LLY40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41-45页 |
4.2.1 实验分组 | 第41页 |
4.2.2 检测指标测量 | 第41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5 实验总结 | 第45-46页 |
6 龙利叶大孔树脂 40%乙醇洗脱部位(LLY40)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46-51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6.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7-49页 |
6.3 化合物波谱数据 | 第49-51页 |
6.4 实验小结 | 第51页 |
7 LLY40多酚的含量测定 | 第51-53页 |
7.1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实验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附图 | 第63-69页 |
缩略语说明 (ABBREVIATIONS) | 第69-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